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校 > 中学 > 正文

打造本真教育 回归教育初心(2)

时间:2019-12-05 14:56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杨如斌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当今教育现状,在“应试教育”目标导向下,很多学校只抓智育,只重视考试科目,重智轻德、重分数轻素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出现了教育市场化、功利化等一些怪象。

  本真课程 以生为本大格局

  教改的核心在课程。我们武安十中的课程亮点在哪里?经过深思熟虑,多方取经,我们把自己的课程亮点定位为“以生为本,构建全面育人的课程体系”。学校确定了培养“本真至善,圣贤大德,强者风骨,学者风范,创业魄力,创新智慧,栋梁英才,成功人生”的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学校从教室文化到课程设置,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个教室内配置有“一柜四框四展板”,营造了充满个性、团结祥和、奋发上进的班级本真文化。课程设置上,学校开发了博学成才课程,学生使用的课本是校本教材。我们学校开全开齐各学科的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选修课,并且全面开设各类走班组合,给学生充分选择。学校分层次编写教材,高一年级各学科校本教材编印已全部完成,高二年级数学、化学、地理、政治、生物学科的校本教材已经研发成型,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此外,我们还编写了艺术生高考文化课复习教材,课本配套课堂训练《导学案》等校本教材。

  在课堂上,教师们积极课改,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以生为本。教师给学生抛出问题,学生们自主探究、互动交流、课堂展示,达标检测“四环探索”,最后教师引导、总结,整个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认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整个课堂充满和谐愉悦的氛围,学生们焕发更强的自觉性和创造力,这也是学校全力营造的适合学生成长的本真环境。

  除了博学成才课程之外,我们学校还有健体尚艺课程,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我们让中医、戏剧等一系列体艺项目进入课堂,同时还开设了体育课、武术课、足球课、篮球课、健美操课、舞蹈课、声乐课、古筝课、管乐课、钢琴课、播音主持课、编导课、表演课、摄影课、艺术与科学课等其他体艺类课程,并编写了各类专业课的校本教材。这些课程的开发强健了学生的体魄,挖掘了学生的体艺潜能,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品位,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极大地丰富了选课课程内容,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选择,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学校围绕“核心素养培养”实施课程体系改革后,十中的教学成绩大幅攀升,2018年十中630人参加高考,入学时中考平均成绩仅325分,高考一本和提前批上线606人,上线率高达96.2%,实现了“低进高出”的培养目标,学生成绩提升迅猛、幅度大、速度快。

  除此之外,我们武安十中在课程改革上还有实践研修课。所谓实践研修课,源自于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生活即课堂,社会即课堂。我们的本真教育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到农村、到厂矿、到企业、到公司、到门市、到事业单位、到党政机关,参观考察,专项研究,实地动手,亲身体验,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公益活动、校内外志愿服务、勤工俭学,举办主题值周,党团活动、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军训远足、军旅拉练等等,广泛开发实践研修课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武安十中,学校的课程价值不再是盯分数、做题,而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分数与素养并重。我们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本真德育 以德为先大基石

  品德是人才的根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句话辩证地阐明了品德和才能之间的关系,即品德是占据统帅地位的,才能只是品德的辅助。而品德的培养,得从基础教育抓起。我们武安十中非常重视学生品德的培养。我们深信,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开发了崇德明礼课程。

  崇德明礼课程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思想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党和国家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成果课、近年科技和社会发展与成果课、革命传统教育课、爱党爱国课、理想信念课、诚实守信课、仁爱友善课、责任义务课、遵纪守法课、国家安全课、海洋权益课、生态教育课、地球科学课、民族团结课、公民素养课、礼仪教育课、心理教育课、生涯教育课等。

  除此之外,我们把德育活动也开发成课程。学校举办了学雷锋活动月、清明扫墓、红五月歌咏会、教师节通宵狂欢、国歌校歌演唱比赛、歌颂祖国诵读比赛、元旦文艺联欢、模拟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模拟国际环保大会、模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峰会。每年教师节,学生自编自演大型文艺节目之后,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丰富多彩的精彩活动,整个校园灯火通明,激情四射,通宵达旦,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活力。同时,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活动之外,为了强化学生的修养,我们还大力开展经典国学教育,聘请专家到校开展经典国学讲座、感恩教育活动,并在全校各班开设了国学教育课程。为起到表率作用,我们要求校级领导一定要亲自进班授课,中层干部包班讲授国学课程,传承经典,浸润人生。我们武安十中的崇德明礼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师生的自主认知和自觉行为,并且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以自己的实践经验申报国家级别课题子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案例研究”“利用智慧环境发掘‘传统文化’精华的研究”,目前这两个课题已经结题。由于学校的本真教育回归到教育的初心,学校的成绩也被教育界认可,我们被确定为河北省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研究项目基地、河北省新时代教育文化建设实验基地、河北省书香校园。

  武安十中的崇德明礼课程让文明礼仪、规范行为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成为自觉习惯,形成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道德风尚,为全体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走在校园中,来来往往的学生,礼貌、有序、自信、阳光,我们深切体会到崇德明礼课程的实效。

  本真管理 以师为主大视野

  武安十中在课程设置上亮点频出,在管理上推行精细化管理。学校实施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管学习、管健康、管生活、管行为,简而言之,就是“三全四管”制。学校开发的“三全四管”学生管理德育课程,将“管”和“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夯实本真学生管理,优化德育大环境,推行“严管式”养成教育。学校将管理重点放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上,从细节抓起,抓严、抓实,常抓不懈,并深入挖掘正面典型,推选和宣传学生身边可亲、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以榜样的事迹和精神激励、引领学生,让文明礼仪、规范行为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成为自觉习惯,形成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道德风尚,为全体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把领导干部培养发展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出教学和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教师的战斗堡垒与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另外,学校还构建了目标驱动、精细管理、人文关怀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师管理模式,确定工作目标,制定评价方案,细致跟踪考核,落实绩效奖惩。这些措施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学效率明显增强。

  学校制度管理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为此,我们采用了积极的教学管理办法。学校大兴“崇尚学术”新风,评选并重奖“学术之星”,开展“读书提质”活动,定期组织教师到名校学习,聘请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到校讲学、讲座,与武汉教科所结盟深度合作,聘请专家团队长期到学校语文、英语等学科听评课、跟踪教研、诊断教学、手把手指导教师。学校还创办了教科研刊物《求真》,我们校级领导带头研究课题,成立名师工作室、教坛新秀研讨室,启动以师徒帮带为主要内容的“青蓝”工程。在这样的措施下,教师结构极大优化,新入职教师多为名校研究生。我和53名教师分别被评为省骨干校长、省特级教师、省名师、省优秀教师、省骨干教师、市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名师等;200多名教师在国家级别、省级、市级业务比赛中获奖;学校完成的国家级别、省市级课题50多项,获省市级教研成果奖28项,承担教师国培、省培授课和外出讲学30余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武安十中抓住教育的本质,打造本真教育,回归教育初心,走出一条教育改革的康庄大道。作为教改的实践者,一路风雨兼程,我们深有感触,唯有坚持教育初心,方得教育始终。我们希望给教育界同行树立典范,也希望取得更大的成就。打造本真教育 回归教育初心

  (作者系河北省武安市第十中学校长)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章太炎和他的时代”学术研讨会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