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校 > 中学 > 正文

打造本真教育 回归教育初心

时间:2019-12-05 14:56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杨如斌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当今教育现状,在“应试教育”目标导向下,很多学校只抓智育,只重视考试科目,重智轻德、重分数轻素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出现了教育市场化、功利化等一些怪象。

 

河北省武安市第十中学

打造本真教育 回归教育初心

  全国教育大会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对全国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工作要求。河北省武安市第十中学深入学习了讲话精神后,提出了“本真教育”理念,力求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国教育大会强调,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河北省武安市第十中学反思教育现状、总结实践经验之后,结合新高考改革要求,创造性提出了“本真教育”思想。所谓“本真教育”,就是要回归教育本源,遵循教育规律,不忘初心,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促进学生自主、自然、自觉、个性化、多元化发展。

  武安十中的“本真教育”理念回归了教育的本质,即“人的全面发展”。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提出“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指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反观当今教育现状,在“应试教育”目标导向下,很多学校只抓智育,只重视考试科目,重智轻德、重分数轻素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出现了教育市场化、功利化等一些怪象。而武安十中的本真教育,摒弃了教育的功利性,还教育界一股清流。

  本真校园 小环境大文化

  作为一校之长,我非常重视校园环境的构建。古语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的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为了营造书香校园,学校将校园整体划分为“四区七路”。每个区域、每条路、每栋楼都有寓意深刻的名字和对应的教育主题,比如:在墨翰书法区,分别将书法字体演变史《浩瀚长河》、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黄州寒食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黄庭坚的《松风阁帖》,以卷轴和浮雕的形式陈列于墙体,让学生接受书法文化和优秀书法名家的熏陶。校园内的七条路分别命名为:礼真文明路、淳真正德路、秉真圣贤路、追真逐日路、抱真揽月路、陶真羲之路、砺真成功路,意寓踏进十中,秉承真理,探索真知。走进武安十中的校园,让人耳目一新,一股文化之风扑面而来,心旷神怡。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校长、教师的言行是教育,优美整洁的校园也是教育。”我们武安十中坚持“让每一面墙说话”作为环境文化建设的构思源点,以“本真教育”为主题,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浓厚的文化氛围,调动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我们的办公楼、教学楼,每个楼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自成体系,和谐成趣。比如,我们把办公楼命名为“行知求真楼”,取名于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意寓办公楼是教育家之府,激励教师不仅要承担教书育人职责,还要如同陶行知先生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告诫从师者应做真实之人,去伪存真,淡泊名利。教学楼分别命名为“鸿鹄至真楼”“毓秀润真楼”“典娜慧真楼”,意寓着广大学子踏入十中要树立鸿鹄之志,追求至真,十中即像智慧的雅典娜女神,开启广大学子的智慧之门,培育雅美之人。学生宿舍楼分别命名为“怀真寻梦楼”“卓真追梦楼”“至真圆梦楼”,意寓十中学子在踏入十中校园开始,从心怀求知之梦,坚定理想信念,探求真知,寻求成功人生的突破,实现学校的“强校梦”,为我们伟大的“中国梦”作出积极的贡献。

  走入教学楼,精心制作而成的展板悬挂于各楼层的走廊墙壁和办公楼走廊,我们把每一寸校园土地打造成了生动的励志教育大讲堂。置身于校园之中,处处体现了“恬静雅致、润物无声”的教育魅力。武安十中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小见大,小环境展现大文化,我们要以文化为立足点,为全市树立标杆。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章太炎和他的时代”学术研讨会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