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校 > 学前 > 幼教 > 正文

幽默让幼儿教育更具魅力

时间:2019-12-04 15:01     来源:东北新闻网     作者:综合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幽默感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一种心理反应。尽管幼儿受到认知经验不足的限制,但不能否认,幼儿同样具备一定的幽默感。

 

  幽默感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一种心理反应。尽管幼儿受到认知经验不足的限制,但不能否认,幼儿同样具备一定的幽默感。

  在科学活动《神奇的磁铁》教学中,笔者发现,幼儿虽已获得了磁铁能吸住含铁物品这一感性经验,但面对问题“怎样才能使杯子里的回形针出来”时,幼儿的回答却是千篇一律:如“用大吊车把回形针吊起来”“用吸尘器吸上来”“用夹子夹出来”“把杯子摔破了” ……总是不能靠近“用磁铁隔着玻璃杯将回形针吸上来”的答案。这时教师在肯定了幼儿们的回答后,做了一个侧面引导,“哎呀,磁铁妈妈想用自己的身体来救铁宝宝呀。”这么一引导,幼儿的注意力就又回到了“磁铁吸铁上来”,让幼儿既发挥了内在的创造表现力,同时又获得了认知的发展。如果强行将幼儿的思维转移到“用磁铁来吸铁”上将会把幼儿的创意局限在成人的思维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富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特别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幼儿建立一种平等宽松的师幼互动氛围。在实践中当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处于正向,教师指向幼儿的行为中有明显的和蔼、亲切、友好、喜爱的倾向,则幼儿的行为明显表现得比较大胆;反之当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处于负向,教师的行为带有明显的对幼儿不满、厌恶甚至愤恨、恼怒的倾向,则幼儿与教师互动时,明显表现出胆怯、谨慎,甚至惧怕的倾向。笔者在实践中尝试了“幽默”这个润滑剂,以建立和促进良好的师幼互动,使幼儿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感到亲和力,有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

  (一)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精神

  带幽默感的互动会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不自觉地反省自己,认识自己,辨别是非。以幽默的态度对待幼儿的错误时,就会削弱因为批评指责给幼儿带来的逆反心理。如在一次树叶喷画活动中,我和孩子们一起准备好了各种各样的树叶和颜料,考虑到幼儿的能力和空间较小等原因,我有意请幼儿以五个一组依次上来,先在纸上摆放树叶,然后喷画。当能力较强的黄金晶因调皮好动而被我安排到最后一组时,她急着哭诉:“老师我不要喷画。”我马上蹲下身来说:“金晶不哭,不着急,树叶想请能干的金晶小师傅喷得更漂亮一点。小朋友,你们说对吗?”瞬间金晶和全班小朋友都露出了纯真的笑脸,金晶在喷画的过程不但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失落感反而表现得特别自信和执着。

  (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性格乐观而有幽默感的人易于被他人所接纳。幽默感使人变得宽容,对事物不作过分地苛求。记得在一次全园春游活动中,我班黄啸小朋友对念“商店”招牌很感兴趣,路过“长虹家具店”,他念成了“长(zhǎng)虫家具店”,我笑道说:“长了虫子的家具谁敢买,像天上长长的彩虹那样美丽的家具才有人买。”一路上前边的小朋友把这个细节讲给后面的小朋友听,小朋友和老师的笑声此起彼伏,为我们的春游增添了几个“美妙的音符”。

  (三)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判断能力

  (1)借助漫画的视觉幽默。笔者经常选择一些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漫画和幼儿一起欣赏,在笑声中启迪幼儿心智,塑造活泼开朗的个性,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如漫画《顾此失彼》讲的是老鹰看到一只小鸟就去捡,快要捡到时候,看见水里有鱼又去捡鱼,结果小鱼游走了,小鸟也飞走了,老鹰什么也没抓到。在讨论中,幼儿了解了老鹰没捡到小鸟的原因,同时也明白了漫画的主题: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

  (2)借助幽默音乐作品,陶冶幼儿的情操。诙谐幽默的音乐作品本身带有无穷的魅力,使幼儿易学并且乐学。如歌曲《颠倒歌》所唱的:小小老鼠森林里面称大王,大狮子害怕那个小老鼠……欢快的旋律让幼儿一学就会;再如歌曲《健康歌》《洗刷刷》《郊游》等充满人间真、善、美的生活故事和色彩斑斓的审美情操,给幼儿一种强烈的新奇感和亲近感,从而让幼儿充满表现欲,一听到音乐,他们就能自发地舞动身体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幽默让幼儿教育更具魅力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拓展自贡盐史研究新视域——井盐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