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校 > 资讯 > 正文

让戏曲艺术的种子在校园生根

时间:2019-12-03 20:28     来源:光明网     作者:赵洪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随着“戏曲进校园—2017校园戏曲节”高峰论坛及新年戏曲演唱会的举办,为期三个多月的“戏曲进校园—2017校园戏曲节”圆满收官。

 

让戏曲艺术的种子在校园生根

——2017校园戏曲节回顾

  随着“戏曲进校园—2017校园戏曲节”高峰论坛及新年戏曲演唱会的举办,为期三个多月的“戏曲进校园—2017校园戏曲节”圆满收官。此次校园戏曲节由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指导、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承办,于2017年9月启动。此次戏曲节立足于清华校园,面向清华大学全体师生,辐射到北京其他高校和中小学、社区,通过高水平演出、名家讲座、工作坊、学术论坛、演唱会等多种形式,开展戏曲艺术在校园内的普及,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审美、鉴赏力和文化素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活动期间, 共上演12个剧目15场高水平演出,涵盖京剧、昆曲、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曲剧等七大剧种,汇集了中国京剧院、中国评剧院、天津青年京剧团、江苏省昆剧院、河南豫剧院等名团,以及诸多戏曲名家,同时举办了艺术名家讲座、工作坊、服饰化妆等艺术体验活动近30场,戏曲节累计受众逾2万人次。从台前到幕后,让学生充分了解传统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文化内涵和表演特色。

  一、 戏曲艺术集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之大成

  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017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四部委又联合发布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足以说明国家对戏曲艺术教育的重视。

  戏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的艺术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

  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戏曲的唱词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汤显祖、关汉卿、王实甫等戏曲剧作家留下的不朽巨作,不仅是感人肺腑的戏文,更是中国文学的杰出代表。戏曲的唱腔音乐,体现了地方和民族的音乐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梆子腔激越高亢、酣畅淋漓,表达了北方人民爽朗豪迈、热情朴直的性格特征;昆山腔细腻婉转、唯美抒情,诉说了江南佳人柔美优雅、伊人在水的动人情怀。戏曲手眼身法步的表演特点,最能体现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和审美。“圆”“对称”“虚实”等戏曲身段造型的基本法则,集中体现了中国和谐、中庸、灵动的审美趣味和哲学理想。戏曲的化妆与服装也是中华民族几百年来视觉审美的集中表达。戏曲舞台上那些临江独立五柳长髯飘然于胸的儒雅君子,是中国人眼中美男子的典型形象;樱桃小口低眉浅笑的窈窕淑女,是中国人对完美女性的集体想象。戏曲特殊的色彩运用和符号象征,更形成了中国人对于秩序、忠奸、善恶等人类共同价值判断的独特解读。而戏曲舞台表演的程式化、写意化,早已成为独特的表演体系而被世界认同并欣赏。“以浆代舟”“以鞭代马”“以虚带实”等让戏曲艺术充满灵动和活力的表演方式,也为当今世界其他艺术门类提供了宝贵的艺术源泉。因此,戏曲艺术是集中国文学、民族音乐、舞台表演、服装美术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而中国戏曲艺术表现的家国情怀、善恶因果等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上至治国栋梁、下至黎民百姓的人生观的集中体现,也因此值得青年一代了解、理解、继承和发展。

  戏曲艺术走进校园,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将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校园美育的重要资源和载体。

  二、丰富的观赏与体验活动,充分展示戏曲美

  习主席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有没有自信,归根结底还在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好不好、强不强。本次活动正是通过密集的、全方位的认知与感受活动,让观众自觉认识中华文化艺术的优势和优点。戏曲节期间,配合学校常规性的戏曲类课程教学,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交流活动,通过多方面的渗透,普及戏曲知识,感受戏曲之美。先后邀请李树建、史依弘、洪军、梁谷音、钱振荣、龚隐雷等艺术家举办讲座。其中,河南豫剧院李树建院长、江苏省昆剧院李鸿良院长率队举办戏曲工作坊、见面会,吸引大量师生参与其中。

  此外,结合教育部京昆艺术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开设了面向0基础的幼儿夏令营、学生及教师工作坊;借助教育扶贫项目,对来自西部13个省份乡村音乐教师进行京剧表演艺术培训;举办校友、离退休教师和社会戏曲爱好者演唱会,及学生艺术团京剧队专场演出。戏曲节以校园为核心,充分发挥了基地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参加过京剧夏令营京剧的儿童家长反馈道:“ 孩子以前对戏曲没什么感觉,在夏令营学了几天后,竟然可以像模像样地唱一段了,看到电视里的京剧,还会关注演员的声音、眼神、动作所表达的心情。夏令营真是为孩子开启了全新的领域!”而观看了戏曲演出的留学生、外籍教师无不为“China Opera”的音乐、表演、服装的美深深打动,对艺术共同的审美感受超越了语言障碍:“Fantastic”“Amazing” “Interesting”“Beautiful”是他们最常用形容词。

  三、精心选择演出剧目,突出戏曲的以美育人,以情动人

  与一般戏曲节不同的是,此次戏曲节不仅有高水平剧目的观演,让师生近距离、全方位、多角度体验戏曲之美,同时,立足校园,始终将 “育人功能”放在首位,注重其教育价值和学术价值。

  本次戏曲节,在剧目的选择上独具匠心。不仅在艺术水准上严把关,更强调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化内涵,尤其注重戏曲作品所传播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戏曲节特邀请了北京曲剧《龙须沟》、评剧《母亲》、豫剧《程婴救孤》、京剧《赵氏孤儿》等一批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优秀作品,并把观演活动与党员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学校党委组织部包场两场评剧《母亲》,组织学生党员和教职工党员观看,创新学生政治思想工作教育模式。该剧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他们对这种主旋律题材的原创作品不仅不反感,反而被深深打动,极力呼吁多引进这样充满正能量又好看感人的艺术作品。这种让青年观众易于接受的主题教育形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尤其是经过长时间舞台实践的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这种教育,往往是通过激发观演者内心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与其它认知形式的教育活动相比,艺术教育对人的感化力、感召力是非常巨大而有效的。

  四、以戏曲节系列活动为载体,推动戏曲艺术的学术研究

  本次校园戏曲节实现了引进的演出剧目与戏曲教育学术探讨有机结合。尤其在演出剧目的选择上,体现多样性,涵盖传统戏与新编戏、现代戏。7个剧种的15场演出,既有《赵氏孤儿》《桃花扇》《霸王别姬》《红楼梦》等经典剧目,也有豫剧《程婴救孤》这类新编历史剧目,还包括用中国戏曲演绎西方经典剧目的京剧《圣母院》,以及弘扬主旋律的原创评剧现代戏《母亲》,此外,举办了“中国美声”现代京剧的音乐会。观演前后,通过课程讲解和交流互动,激发同学们对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思考。戏曲艺术传承什么,如何创新,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艺术家的责任,也有观众的期望。在这个艺术上说,戏曲节的观众不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戏曲节期间举办了“演后谈”、与名家对话等交流形式,促进广大学生对戏曲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关注与思考。戏曲节还举行了“戏曲进校园高峰论坛”,邀请中国戏曲学院巴图院长、国家京剧院党委书记宋晨、艺术家孙毓敏、李树建、李鸿良等剧院院长等与大学师生交流,探讨适应时代、适合年轻的剧目与表现形式,真正使戏曲艺术走近青年人。

  五、传承和发展优秀中华文化永远在路上

  艺术育人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艺术对人的培养,特别是在审美素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对民族艺术审美的理解,价值观的塑造等方面,都是一个长期熏育的过程,不是搞一场活动、办一个节,观演几个剧目、开几次会就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持续的投入。

  本次戏曲节,以集中的展演和教育活动,在校园中形成了一种氛围,而这种氛围持续下去,就会形成一个传统,进而成为一种校园文化。2017年的校园戏曲节是一个开始,而长期稳定的教学是使中华优秀戏曲文化在校园真正落地生根直至开花结果的保障。2018年,除了继续举办戏曲艺术节之外,还将进一步扩大戏曲类选修课程,邀请更多的名家走进课堂,真正实现讲台、舞台、平台联动,教材、教法、教师互融,探索并完善戏曲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在传承优秀文化、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作用。让戏曲艺术的种子在校园生根

  作者系研究员,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 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学校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全国诗歌座谈会在京开幕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