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堂留住老腔
牛栏山一中高三(18)班 刘鑫鸽
中山公园音乐堂的老腔演唱接近尾声,主持人濮存昕却作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令观众席顿时沸腾。
敢问,还有几场音乐会能达成如此的效果,能令人如此震撼?
是的,大都市本该是快节奏生活:速溶咖啡和泡面在我们的食管中混合,电音吉他冲击着我们脆弱的鼓膜……老腔又算个啥?这应该只是遗忘在乡间的醇香与厚重吧!
贾平凹也曾透过文字倾注了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和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现状的思考,在创作《废都》一书时,他曾说,我要用它为故乡立一块碑。立碑?立什么碑?为什么要立碑?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故乡于我们,终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追忆吗?也许是的。老腔于我们,大抵也近于此。为了更高质量的生活,太多人背井离乡,离开了那曾经载满热忱的地方,来到了大都市生存、生活,成家立业。
老腔演唱会的沸腾,也许是华阴老腔强劲的力量,触动了都市游子内心深处最敏感的那一根神经,让那久久未被触碰的思乡之情在一瞬间如同滔滔江水喷涌而出——他们在这种音乐形式中,找到了一份源于内心深处的共鸣!
都市里,我们为故乡立碑,是因为故乡已在不知不觉中悄然逝去。“我向西边望了望,我向东边望了望,我向南边望了望,我向北边望了望,只有春风在那里吹着。”格非在《望春风》里描写的故乡悄然逝去了,没有任何可以留下的东西,这不免让人有些恍惚和感伤。
如同汪曾祺笔下的“高邮鸭蛋”,老腔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只属于故乡的味道。听着古朴悲壮、粗犷豪放的华阴老腔,想象自己正置身于黄土高原之上,大风裹挟着黄沙呼呼地吹着,耳边传来母亲那熟悉的、嘶哑的叫喊,就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静静地享受这种震撼的冲击,在这自然间,如同沧海中的一粒米粟。这样的华阴老腔,是载着满满乡间的醇香与厚重的。
来中山公园音乐堂欣赏老腔演唱的人,也不尽是热爱它的观众。在太多人眼里,老腔不过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画卷上的短暂一笔。
都市里的老腔,唤醒的是回不去的乡愁!老腔不是唯一面临传承和与时代不相符的问题的艺术形式,事实上还有太多太多没有被多数人所熟知的艺术形式,正在故乡的一角渐渐衰落。
赤子之心
人大附中高一(17)班 王淇颖
对质朴人性的向往,永远会存在。
我们会感慨一句“人心不古”,“古”真的是“男耕女织”?如此,你便没有看懂沈从文先生的《边城》。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带着对家乡的怀念,带着对美好人性的爱,重塑了古旧的美。你看,《边城》中的语言如此诗意:河水、翠竹……甚至还有“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
优美之下,《边城》给人一种不安的感觉。
《边城》中,既有不收过渡钱还送人烟草茶水的老祖父,也有想用碾坊和财产为女儿挣得爱情的王团总;既有“风日里长养着”如小兽般天真活泼的翠翠,也有吊脚楼上虽说淳朴但依旧媚俗的妓女;既有能吃苦耐劳、和气亲人的天保和傩送,也有毛手毛脚粗鲁的水手。
也许在我们看来,这很正常,亦称得上是淳朴了。但细读下来,在茶峒这样一个“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的小山城,上述对比已是不太协调,小城受到外界隐隐的侵扰,在时代中坚守着一方净土,如站在悬崖边处摇摇欲坠。
我们不能将其仅仅作为美文看待。我们能在其中看到冲突和矛盾,也能看到人性面临的威胁。沈从文先生说:“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点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抑或说是边城形象,代表了那个在时代中受到冲击正在迷茫的民族形象。
是啊!以追求利益为最高准则,打破传统古典的美。这是堕落还是无奈?同样塑造中国形象的还有嬉笑怒骂、“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先生,这两个人有时会被大家相提并论。鲁迅先生“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他的犀利,他的冷峻,多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而沈从文先生以有温度的爱,来缅怀传统,记叙民族的动荡,温情地希望“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可以说二者的希冀是等重的。
由此,他将自己对民族沉沉的爱化作河流,静默优雅地流淌着。《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心中的呐喊,是他风轻云淡下的一颗赤子之心。
单车猎人
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初一(4)班 郭翰奇
上周三这天,下了晚自习,我乘地铁回家,走出地铁站后,看见一排排的共享单车摆放在出口。走近了,却看见好几位叔叔阿姨在那几排共享单车中间忙活些什么。
这些共享单车的品牌很杂:摩拜、ofo小黄车、小蓝单车……它们有不少都负伤了:没车座的;二维码损坏的;少车支子的;被绳索绕上的……这几个叔叔阿姨把它们摆放整齐,并同时联络单车公司的工作人员,让他们及时过来取走这些有损坏的车去修理。
一位叔叔搬着一辆被上了私锁的单车,用手托起大梁和后轱辘,费力地将车移向角落;旁边那位阿姨用胶条和蘸水的布清除着单车二维码上的泥污,站起来又蹲下的身影在我面前闪动;还有三个叔叔正努力把一辆共享单车从草丛里抬出来,他们一边小心地拨开高高的草丛,一边努力将单车立起来……多么繁琐平凡又必须的工作,那片“车海”约摸有数百辆单车,就这几个人得忙到什么时候?
我被眼前的一幕感动了,似乎听到单车们也在向我求救:“帮帮我们吧!帮帮我们吧!”我毅然将书包和水壶放在路边,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跟着他们一起行动起来。我先是帮了一位叔叔,他正在剪断捆绑共享单车的绳子,我过去将那些“解绑”的单车扶正、摆好。那位叔叔看见了我,说了句:“谢谢你,小伙子!”接着又去忙碌。叔叔的一声“谢谢”对我来说是极大的鼓励,我便更努力地去协助叔叔阿姨们的工作。被我码放整齐的单车好像也对我微微点头表示感谢一般。
最后,这数百辆的单车整理完了,从那些叔叔们的口中我知道:他们是志愿者“单车猎人”,专门保护共享单车的志愿者,如今在全国至少已有2000多人,人数还在继续增加。
回到家看表,已经晚上十点,虽然已经很晚,但是回想起刚才那段经历,心中仍然一片激荡:今晚,我为共享单车这个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虽然我现在是学生不能加入“单车猎人”的行列当中,但我今后还会把那些停放不当的单车摆放合理,我相信这样做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
第二天,我上学时进地铁站,看见有两三个人又在那片“车海”中走来走去。他们,是那些“单车猎人”吗? 指导教师 张萌
和谐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初三(7)班 刘逸扬
这一天,我坐在桌前复习着功课,附近一所小学的操场上又响起广播体操那令人烦躁的声音。我愤怒地将复习资料甩在地上:期中考试迫在眉睫,恼人的噪声却响个不停!我穿过房间,倚在阳台的落地窗前,试图平息怒火。
窗下是静悄悄的院落,空无一人。一只黄猫迈着轻快的步伐在墙头散步,小心翼翼地躲开易掉落的瓦片。忽然,从楼下蹿出一只黑狗,兴奋地冲向黄猫吠叫。我心头一惊:不会又上演一场“猫狗大战”吧?然而事情的结果出乎我的意料。黄猫悠哉地跳下墙,迎接摇着尾巴的大狗。黑狗兴奋地围着猫打转,不时舔一口猫的耳朵,而猫用爪子软绵绵地梳理着狗尾巴。猫狗之间不一直是敌对关系吗?它们却能如此和睦地玩耍,让我心底涌上一股莫名的喜悦,烦恼的心绪一下轻松了许多。
“咕咕……”我向左看去,窗台上不知何时出现了一只鸽子,好奇地打量着我。“咯咯!”一只珠颈斑鸠扑打着双翼也飞了过来,落在鸽子的旁边。两只鸟并排着侧着头打量着我,还不时低下头相互耳语,再抬头侧脸对我瞅瞅,四只乌黑的大眼睛清澈透亮。我被这两只可爱的小鸟逗笑了:什么时候家鸽和野生斑鸠相处如此融洽了,就仿佛和谐的兄弟俩。
这时,邻居的窗户打开了,露出一个小女孩的头。“咕咕!”她学着鸽子叫着,一边伸出手,将一把大米撒到窗台外的空调箱上。几只家鸽立即“扑棱棱”地飞过来,啄食着新放的米粒,有只胆大的甚至落到她的手上,从她手中抢着大米吃。我窗外的鸽子也飞了过去,斑鸠歪头想了片刻,也飞过去享用午餐去了。我惊讶地看着那个小女孩,她对我调皮地笑了一下,关上窗离开了。我微微一笑:原来人和动物之间只要有了信任,也能够和谐地相处。
茶余饭后的鸟儿们开始安宁地蹲在窗台上休息,小学校的音乐早已停止,孩子们玩耍时的欢笑声仍在继续。我回到课桌前,捡起地上的课本。
在鸽子们“咕咕”的叫声中,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我沉浸在课本的文字里,仿佛世外桃花源中一般安宁。
和谐,就是这样一种美好的氛围。它体现在猫和狗的和睦相处中,体现在家鸽与野斑鸠亲如兄弟的友谊之间,体现在人和动物的信任之间。它能消除我们内心的烦躁,让我们心胸开阔,心情愉悦,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和谐,就是这样一种美好的状态。
轻羽让冬天不冷了
东辛房小学三(2)班 曾洵
我的衣柜里,除了书包、图书,更多的是衣服。可您知道吗?满满的一柜衣物,都是妈妈去世后这一年多大家送的:有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给的;有马姥姥、姑奶奶这些长辈给的;还有四川的阿姨给的;也有一些是妈妈的同学从上海、南京寄来的。去年春节,大姨从德国回来,带的衣服快把衣柜的“大肚子”撑爆了。每次打开衣柜,我的心里都是暖暖的。
今天,姥姥归拢衣服时说:“这么多衣服,能穿得过来吗?咱们整理一下,送给福利院小朋友,好吗?”
“嘿!太好了!”我兴奋地跳了起来。
这时,挂在柜杆的一件蓝色轻羽服勾起了我的回忆:去年12月,一天放学时,一向严厉的杨老师“多云转晴”,把我和姥姥叫住了。“今天是洵洵的生日吧?”杨老师边说边从窗台上拿起一个大袋子,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杨老师要送我生日礼物哦!
哇!原来是一件很轻、很薄的轻羽服,穿上感觉却很暖和,我高兴得只会“谢谢”了。
那天,爸爸特意从外地赶回来。知道老师送我轻羽服后,他拉起我的手嘱咐:“大家都这么关心你、喜欢你,你可要继续努力学习呀!”我认真地点了点头。
我特别爱惜这件轻羽。有一回,姥爷正要把“两道杠”别到轻羽上,我连忙阻止道:轻羽布薄不经扎,还会钻毛呢!上体育课不小心重重地摔了一跤,把轻羽剐了个小口子,让我心疼了好几天!
从那以后,我就挂起了轻羽,舍不得随便穿它了。而每次看到轻羽,心里就热乎乎的,它是老师寄予我的关爱,更是对我的希望啊!
有了轻羽,有了那一柜子的关爱,整个冬天都不冷了…… 指导老师 杨珍
有一位紫伞女子
大峪中学分校初二(2)班 孙雯琪
如果说,连一个人的姓名也不知道,又怎能说不是陌生?可不知为什么,让一个“陌生人”在我心中留下如此印迹。
那天,下着雨。虽不是倾盆大雨,却也渐渐打湿了我的衣服。那天是周末,我上完实践课,站在一块光秃秃的站牌旁等车,回想着早上因匆忙而顾不得拿伞,心里那个后悔啊。
雨越来越大,街上的路人很少。这时,我看见一个二十来岁、打紫伞的女子。我的注意力集中在她身上。她身材偏瘦,个子比我高几个头,容貌已记不清了,只觉是“清秀”,但并不出彩。她沉默地走在路上,从我身旁路过。
或许是淋雨心情不好,那时感觉她的伞很丑:平顶,有些许褶皱,朴素的紫色。现在想来,却很好看。
她走远了,这也成为了一个插曲。擦肩而过的路人太多,我不曾想到我们还会再次见面。
我穿得单薄,淋雨后瑟瑟发抖,偏生凉风,还一股股往衣服里钻。车依旧没来,我四下张望,看见“紫伞女子”转回头,正向我的方向走来,依旧沉默,脚步却加快了。我却无名火起,心里暗暗想:有伞了不起吗?下雨天还遛弯儿?
随着她的“移动轨迹”渐渐改变。我心头惊讶:真是冲我过来的?她要干什么?当时的我,竟猜不出她的意思。她走到我身边,和我并排站立,把伞轻轻移到我头顶。我愣住了。她挂一抹微笑,声音轻柔:“没带伞?”“嗯。”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下次记得带伞啊,别淋病了。”“嗯,知道。”雨被挡在外面,凉风里似乎夹杂了温暖。小小的,朴素的紫伞,却给了我安全感。时间,好像快了。后来,我们上了同一辆车,又不可思议地,在同一站下车。
踏出车门,雨随着风斜斜洒下,却立刻被一顶紫伞挡在外面。我和那个姐姐并肩漫步雨中。姐姐,我不知你姓名,但我要为你点赞。
指导教师 黄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