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校 > 中学 > 正文

青春期情感问题,我们该如何做好教育引导?

时间:2019-12-05 14:49     来源:文汇网     作者:曾德琨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去一所重点高中谈学生的生涯规划,校长犹豫地问大家“是怎么处理学生谈恋爱的”。四座寂静,这是基础教育绕不过的问题,但又确实还没有好的有效应对方案。

 

  去一所重点高中谈学生的生涯规划,校长犹豫地问大家“是怎么处理学生谈恋爱的”。四座寂静,这是基础教育绕不过的问题,但又确实还没有好的有效应对方案。校长在这种场合提出,说明教育者们在谈升学率的同时,更关心人的培养,关心学生的终身幸福。

  高中学生面临进入大学或进入社会的选择。高中阶段生涯规划有职业规划,也有生活规划,为今后的幸福人生奠基。在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的时候,注意力往往放在学生进入大学时的专业选择与兴趣特长,学业成绩和高校录取分数线的匹配度上。

  但是,当下一个人终身只从事一种职业的方式在改变,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等素质才是一个人应对各种变化的保障。面对青春期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学校基本都在回避或纸上谈兵,缺乏专业教师开设相关课程,只在避不开时由班主任、德育处用传统经验进行武断的处理。

  青春期情感教育,我们究竟该如何做?

  处理学生“早恋”,家长和老师面和心不和

  十几年前班主任和家长处理孩子“早恋”问题时,家长理解地说:“谁没有年轻过?”当家长发现孩子喜欢照镜子、讲究穿衣打扮、接电话要避开家长的时候,就会向班主任打听孩子是不是谈恋爱了。学校规定家长必须参与拆散、分开工作,否则影响老师教育其他学生,也影响学业。家长大多表面同意,但心知这种情感的事情很难以“准”和“不准”来解决。

  但是,当孩子恋爱时成绩一落千丈,家长和老师就结成攻守同盟,矛头一致对准孩子们。家长默许的是:要想谈恋爱,除非不影响学习;学校维持的原则是:校纪校规不准“早恋”,不论成绩优异与否。

  但是,有一种都市病叫“不会谈恋爱”。一项对1999名18岁-35岁的青年进行的调查显示,43.4%的受访青年称身边有很多没有恋爱经历的优秀大龄青年。民政部2015年底的统计显示,中国内地未婚人口已达2亿人。一线城市仍是单身人群的聚集地,“脱单”的需求远大于二三线城市。日益庞大的单身群体也衍生出“单身经济”。单身人群面临的责任小于已婚同龄人,所以很容易形成一种闲散的人生态度,进而带来缺乏工作动力等负面影响。比如,日本的高未婚率对经济已经产生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不婚来躲避家庭责任,“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没有为家庭创造更多财富的压力。

  调查显示,仅有约3%的受访者表示享受单身生活,而约45%的人倍感孤独。华东师范大学推出了以爱情为主题的通识课,“课程以爱情为主题,以20世纪中国为对象,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与分析,探究现代中国人的爱情意识及观念的变迁。”有关专家认为,这种课程还是停留在表面,缺乏个性指导,大学要有指导学生怎样谈恋爱的课程。

  有一种德育叫“不许早恋”

  李老师当了二十多年高中班主任,在高压管理“早恋”这个问题上,本也奉行“影响学习、坚持拆散”的工作原则。但随着社会发展,育人的想法也发生了改变,这个改变是从一次学生聚会引发的。那是毕业多年的学生返校,李老师发现自己这个班里居然有四对学生结为伉俪,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是培育他们人生观的沃土,如今种子发芽并开花结果,让班级的聚会更添浪漫色彩。李老师很有成人之美的成就感。

  传统中,家长和老师总是要求学生“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诚然,过多分散注意力去谈情说爱,在该读书时去谈恋爱,就如同有些学生专注于玩游戏而荒废学业一样。

  不同的是,有些人一辈子可能都对游戏不感兴趣;但对异性有好感、有亲近对方的愿望乃至恋爱结婚,是人的天性,是每个人应该经历的完整人生。一方面,大都市出现“剩男剩女”现象,另一方面,在青少年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成熟萌发了想“恋爱”念头而又被打压甚至歧视。社会允许谈恋爱的时间似乎统一到18岁,18岁算成人,成人的潜台词就是“一切后果自负”。但是,事件的发展从量变到质变是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的,它具有模糊过渡的特点。18岁前,学校、家庭没有土壤去培育他们的爱情观,18岁之后他们以什么样的审美观去寻找另一半?

  但是社会提供了这样的土壤,网络文学、自媒体、爱情片、流行歌曲,和添加催熟剂的食品一样,催生着青少年的身高、荷尔蒙、多巴胺。我们看到,一些青少年穿着校服在街上搂抱,这和电视剧里偶像呈现的场面是一样的。若被发现,处理当事人的责任就落在了班主任身上,可能还是刚毕业、自己也还没对象的年轻老师,这样的沟通就显得很滑稽,年轻班主任举着校纪校规苍白羸弱地迎战人性。

  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刻舟求剑的事

  “早恋”的学生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和父母沟通有障碍的,往往会通过找异性陪伴而稳定自己的焦虑,找到一个倾吐对象,减少不幸福感;二是学校活动中表现出色的男女生往往被青睐,满足了青春期崇拜偶像的精神寄托。

  如何正确定义并对待青少年美好的情愫,并加以引导,老师们没有得到过这门课的培训。

  媒体曾报道一些花季少年因为作业、和父母争吵等小事而自杀。除了惋惜,公众还会责备孩子“太冲动、不懂事”。其实,孩子过激的行为必然是平时积累的不愉快的爆发。谁来引导他们爱惜生命? 不会引导的话,也不要去践踏他们的尊严而激发矛盾。

  当人开始喜欢他人,并希望和他 (她) 多一些时间在一起,那就不早了。大人们总会在幼儿园孩子面前开“娃娃亲”之类的玩笑,这种“骚扰”难道不“早”吗? 等到孩子年过25岁还没有恋爱经历,家长们又开始嫌晚了。独独对青春期萌发对异性好奇、爱慕的那段最美好时光,很多家长、老师不作为,甚至“辣手摧花”。

  在长期唯考试成绩的导向中,我们用百分制、等第制来量化学生在学业知识上的获得,而忽视了在道德、人格、感情方面的培养,量化学生的品德类别有:迟到、参加集体活动积极性、完成志愿服务课时数、考试作弊、作业独立完成等。

  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几乎就是一个好学生的所有内涵,所谓一白遮百丑;而差生就是指一个成绩差的学生。台湾作家蒋勋有段时间功课很差,被学校、家里责备为坏孩子,幸运的是文学救了他,他在文学中得到很多关于人生课题的解答。而一些考上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学同学们,感情或婚姻出现问题时,他们却没有办法面对,关于人性和真正的自我,他们始终没有机会碰触,因为考试不会考这些内容。

  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成不变的是人的天性。基础教育的课本中也应该多编排一些和美好爱情有关的诗歌、文章,让经典文学来给孩子们作美好爱情的诠释和引导。弗洛姆说:“爱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倾向。这种态度和倾向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的关系。爱是一种生活能力,要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青春期情感问题,我们该如何做好教育引导?

  (作者为复旦附中教师)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章太炎和他的时代”学术研讨会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