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校 > 中学 > 正文

“石文化”滋养有灵魂的教育

时间:2019-12-05 14:30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潇雨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从1957年因陋就简依法华寺办学,1987年师生们用肩、用腿、用手、用智慧迁移了校址,到如今“日月星辰门”,巍然屹立在大石街道212国道旁;

 

 “石文化”滋养有灵魂的教育

  ——重庆市合川大石中学特色文化建设之理念篇

  从1957年因陋就简依法华寺办学,1987年师生们用肩、用腿、用手、用智慧迁移了校址,到如今“日月星辰门”,巍然屹立在大石街道212国道旁;

  从原来的初级中学、高完中、综合高完中,到如今的联招学校、特色学校、重点中学跨越发展;

  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学校,到2013年、2014年、2015年连续三年以高完中考核分首位获得合川区教育系统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一等奖;

  ……

  这是一所石韵声声的学校,这里有一群对石头有很深情结的人。

  校址位于大石街道、紧邻大石桥,校名重庆市合川大石中学,校园里石景遍布。他们与石结缘,石头是学校独有的宝贝,从校名到校园景观、从理念到课程,从学生到教师,无一例外都与石息息相关。岁月流转,盈润滋养。他们把普通之石做成不凡之石,让顽石也有了柔美的回应。

  于是,石头被他们赋予了灵性的注脚:“厚重、沉稳、质朴、谦逊、坚毅、永恒”,也成了学校砥砺发展的“石头精神”。

  他们爱琢磨、爱思考、爱创新,做事讲究深入透彻极致。他们在全校师生中深入挖掘石之丰富内涵、石之卓越精神、石之意象品性,系统构建了以石之内涵为核心“大行致广,石以载道”的办学理念以及“一训三风”(校训:砥节砺行,日进日新;校风:大中大爱,至正至真;教风:立德立言,无痕有恒;学风:潜心潜行,成人成事),构建了以石之精神为教育目标,以石之意象为育人途径的“石文化”教育发展体系。以石喻人,以石育人,以石立校、以石美校、以石化校。

  办教育从不是故步自封,不是自说自话,不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而是要“问需于社会,问急于家长,问计于教师,问教于学生。”马龙才校长发自内心的朴实话语解读了教育为什么来,到哪里去的简单道理。

  合川是我国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一生中从事教育实践活动极重要的地方,深受先生“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影响,大石中学着眼于学生知行合一与德行、品行、才能、才干的养成,通过开展“石文化鉴赏”“小石头成长教育”“秧歌舞大课间”“军旅文化”等,帮助学生将道德意识和思想理念转化为实践行动,在精致教学、细致管理中,实现学生发展的最大可能。

  每一位师生,都是大中的一块基石,每个人都会在石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精彩。“石文化”的构建,为学校发展寻根,为学校师生护航,为学校品牌立言,助推了学校品质提升。石头成了学校的吉祥物,也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图腾。

  只有触动灵魂的教育才能唤醒灵魂。确实,马龙才说得好:“文化不是一种刻意,它应该是热爱,是用心,更是自觉。”

  2013年,学校给“石头精神”注入新的内容:沉稳须厚重,厚重须积累,积累需学习;质朴须谦逊,谦逊须修炼,修炼须自律;永恒须坚毅,坚毅须磨砺,磨砺须坚持。“学习”“自律”“坚持”三个词,解决了怎样继承培养“石头精神”以及如何传承文化历久弥新。

  理念就像一轮太阳,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光亮,无论学校管理、班级文化、课程建设、教师队伍,乃至于各种活动,总是这个灵魂的努力体现与逐步实现。

  走进校园,处处石趣盎然。师生爱石、读石、听石、写石、唱石、品石、赏石、颂石,构成一道极美的校园文化风景。“我们舞文弄墨、写诗断句不再是语文老师的专利、强项,数学、物理、计算机老师也可以一试高下。”一种自豪,从刘晓丽老师的介绍中升腾。

  学校因石而生,因石而发,因石而彩。近年来,荣获了“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全国百家文学社”“中国校园媒体建设百佳示范学校”“重庆市十佳书香校园”“重庆市绿色学校”等数十项荣誉和称号。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人以有灵魂而为人,学校以有灵魂而为学校。”大石中学,正是靠一种精神和灵魂,迁校建校,发展壮大,实现了今天的跨越式发展。“石文化”滋养有灵魂的教育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章太炎和他的时代”学术研讨会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