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传承文明的载体 促进交流的钥匙——专家解读《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的关键5年。特别是2016年,既是普通话推广60周年,又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15周年。前不久,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明确了未来5年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今天,本报特刊登相关领域专家对此进行的解读,敬请关注。
立足基础 突破技术 强化应用
《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聚焦语言资源建设、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突破、语言智能成果研发与应用,描绘了一幅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第一,注重基础,科学规划语言资源建设。大数据时代,对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数据要求”。开展语言文字资源建设,是应对“数据要求”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规划》明确指出,语言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和战略资源,为了加强语言资源基础标准的制定,推动语言资源的共享,应当统筹协调,努力形成“有序开发、多元投入、社会共享”的语言资源建设与管理机制,重点建设语言文字资源库,建设国家语言文字资源服务系统,以促进语言文字资源的保护、开放与共享。
第二,突破瓶颈,准确聚焦语言技术难题。语言信息处理是语言文字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语言文字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无论是语言文字信息化还是语言智能化,要想取得技术创新的重大发展,就要找准语言信息处理的技术难点,集中科研力量,重点突破。《规划》指出,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的信息技术,支持自然语言深度理解、生成、处理与评价,推动语音识别与合成,文字识别,人机对话,多语种机器翻译等智能化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推进“互联网+”环境下语言智能技术创新,以形成标志性成果,从而在语言文字智能辅助学习和语言文字评测技术和产品研发方面掌握主动权。
第三,强化应用,全面提升语言智能服务。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对语言信息服务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语言信息服务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国家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强化语言文字信息化的实际应用,不断提升语言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服务水平。《规划》确定“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并积极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指出要充分利用语言文字信息化和语言智能研发成果,积极整合和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力量,吸引和扶持语言文字及相关领域学术团体、社会组织及志愿者等投入到语言文字信息化和语言智能化的事业中,创新语言文字服务方式,提升语言文字信息化和语言智能服务能力,从而为保障国家战略和安全提供服务。这就为语言文字信息化和智能化工作如何高度重视用户需求,满足用户需要,促进产品广泛服务于国家和民生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