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校 > 院校 > 正文

聚焦浙江科技学院“六化”模式构建

时间:2019-12-08 20:22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宋珂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创办于1980年的浙江科技学院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杭州市,学校是改革开放后较早开始中德合作办学的高校。

 

  创办于1980年的浙江科技学院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杭州市,学校是改革开放后较早开始中德合作办学的高校。“学校在建校之初便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学习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经验,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经过38年的发展,学校积累了丰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和做法,为全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全国应用型高校建设贡献了实践样本。”学校党委书记龚建立说。

  从1984年开始执行中德双方合作协议以来,在两国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浙江科技学院通过中德合作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先后执行了浙江省和德国下萨克森州的教育合作项目、中德两国政府部门间合作项目,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成为浙江省对德教育、科技合作的重要窗口,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受到两国政府部门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关注。德国总理默克尔在G20杭州峰会期间接见学校代表,两任德国总统赫尔佐克、武尔夫曾访问学校,高度评价学校“借鉴德国模式,凸显中国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成效。学校副校长冯军介绍,学校持续深化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逐步形成“六化”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优秀人才。

  课程设置模块化 夯实实践基础

  德国工程教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应用科学大学作为德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别,培养了大批优秀工程师。我国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培养大量面向一线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一般本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难以有效满足市场对一线人才“极强的应用、实践性能力”的现实需求。破解这一矛盾,浙江科技学院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办学经验,建立目标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模块化设置课程。

  模块化教学是基于能力本位,融知识与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的课程教学与组织、管理形式。各学院、专业在具体教学实施中,系统分析相关行业、专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建构教学课程体系。如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深入梳理机械类学生能力培养需求,采用逆向设计的方法构建学生知识结构,针对机械类专业人才需要的11个方面能力,整合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组合成主题式教学单元,建构11个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每个模块都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包括学习条件、课程内容、学习时间,在减少理论教学学时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结构。

  实验实训生产化 支撑能力提升

  在浙江科技学院机能学院实验室,有一件珍贵的实验设备——1991年从德国进口的数控机床设备,这套设备与工厂生产一线使用的设备完全一样,一届届学生在这台设备上进行数控技术编程实践。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实验室建设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采用生产级的仪器设备,构建生产型的实践实训场景。浙江科技学院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实践特色,通过引进企业生产型工业级设备设施,校内模拟生产实践场景,让实验实训生产化。

  从初期进口德国设备,到近两年学校引进德国西门子、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罗克韦尔公司等知名企业的自动化装备,国内中兴通讯、曙光信息等5家企业共同投入价值4600余万元的工业级设备,建立了5家校企共建实验室。引入企业设备资源、开放教师科研设备资源、建设生产化实验设施等途径,建设满足研究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设施条件。同时,组织学生利用生产化的实验设施与条件进行少批量企业产品生产、设计与开发新产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要求的适应度。生化学院通过与企业、行业等合作拓展办学空间,着力构建了基于过程工程技术与工艺中试实训教学平台,通过“产学合作”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开发工程实学案例,推动实践教学。

  不是人人去创业,但人人都要接受创业教育。经管学院着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经管类复合人才,学院启动建设ERP沙盘、企业经营模拟决策、证券模拟交易、创业综合实训、跨专业综合虚拟实习等“双创”实验教学平台,把专业实验室的教学环节真正对接“双创”教育,不做传统专业实验教学的简单“升级版”,并普及每一个学生。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