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校 > 学前 > 幼教 > 正文

回归儿童立场 促发深度学习(2)

时间:2019-12-04 15: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邵爱红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立场”,这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可并重视。

  深度表达,化“少”为“多”

  哲学家康德早就认定:“人是一个有限的理性存在,但有无限的可能性。”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儿童更是有无限的可能性。教师并不是刻意地确立或预言儿童的可能性,但必须不遗余力地去寻找种种可能性。

  仍以上述活动为例,儿童对信的研究已经转移到对寄信收信的研究,他们很想弄清楚这个过程是怎样进行的。过往,我们的教学立场是:儿童“可能”不会,所以教师会不遗余力地“教”。如果我们认定儿童“有可能发生有意义的学习”,是为了理解而不是为了单纯认知,那么教学就会发生改变。

  教师首先会鼓励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做出自己的假设——信是这样寄出去的。这种假设来自幼儿对真实世界的现实理解,来自幼儿对寄信事件的自我推理,学习的意义在此时已经生发了。教师继而为幼儿提供随意顺序的视频片段,请他们再次表达对寄信的理解。因为教师播放的视频并非是顺序的,幼儿要做出自己的前后联系和判断,需要付出思维的努力。实际上,第一次表达是幼儿原有的“图式”,视频引入使得幼儿产生同化与顺应,第二次表达寄信过程时,这一图式开始出现了分化——与原先自我认知结构不同了。

  针对幼儿两次表达,教师产生解读:对绝大多数幼儿而言,信的投递和派件都是清晰的,但对于中间环节的分拣却依然模糊。于是,教师设计了带幼儿去邮政分拣中心参观的活动。于是,就有了第三次对于寄信的表达。

  相信儿童有学习的可能,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我成长的可能,教师要竭力明白:儿童(儿童的经验)在哪里?只有看清楚儿童在哪里,成人才能帮助儿童出发。儿童的表达,恰恰能够帮助成人看清楚他们在哪里。在这样的表达中,儿童努力建构自身与客观世界的连接,努力调动思维进行联系、假设、判断、推理,甚至反思与自我否定,高阶思维的能力逐渐获得。

  深度体验,化“静”为“动”

  学前期儿童最明显的认知特质是直觉性与形象性,游戏是其最好的学习方式。对于这样的理念,我们从不缺乏。但是在同一个屋子里,经常发生着教学、游戏互不关联的现象。教师在忙忙碌碌中,很少会考量如何让两者协同来促发幼儿的深度学习。项目活动“给妈妈的信”做了尝试。

  案例:

  从邮政分拣中心回来后,孩子们产生了自发的扮演行为,教师见到此情景后,询问是否需要帮助。于是,“启文邮局”正式诞生了。

  在保安叔叔帮助下,孩子们利用红酒桶和大树桩做了邮箱,在班级美术区进行了邮票设计与售卖,在活动室外面设立了分拣中心,教师甚至为孩子们提供了小小邮递员的服装、道具配备。孩子们向往的邮局游戏开始了。

  在这样的时光里,儿童正式将自己重新建构的邮寄认知图式认真地呈现于游戏中。游戏与教学不再是割裂的,儿童在游戏中获得深度的学习体验,每一个行为都是其认知的高度投射,每一个游戏动作都是学习累积的结果。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的产生,都是基于对儿童的一种理解和认识。只有用“儿童立场”的视界,通过“在儿童中”落实,才能达成“为了儿童”的教育目标。回归儿童立场,促发深度学习,这是当下我们亟须思考并践行的现实任务。回归儿童立场 促发深度学习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启文幼儿园园长)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拓展自贡盐史研究新视域——井盐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