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校 > 学前 > 幼教 > 正文

93.6%受访者觉得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重要

时间:2019-12-04 15:42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品芝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青少年科技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当下很多家长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玩乐中获取知识。
 

  青少年科技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当下很多家长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玩乐中获取知识。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6%受访者觉得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重要,79.3%的受访者会让孩子尝试科普游戏。

  93.6%受访者觉得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重要

  调查中,93.6%的受访者觉得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重要,其中,38.2%的受访者认为非常重要。

  大家会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孩子接受科普知识?具体来看,参观科技馆(61.0%)、参加科普兴趣班(59.9%)、玩科普游戏(46.8%)是主要科普形式。其他方式还包括:做科学模拟仿真实验(42.7%)、参加科普知识竞赛(35.8%)、看科普读物(40.8%)、看科普动画电影(35.7%)等。

  北京家长王军(化名)经常带5岁半的孩子到科技馆玩,“在家里跟他解释原理,他总是似懂非懂,也没什么兴趣听。来到科技馆,有很多小朋友,还有很多好玩的模拟小实验,他一看就懂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军也会让孩子适度地玩一些科普游戏,“他喜欢玩一款叫钢琴块的游戏,我觉得游戏设计得还不错,可以锻炼反应能力,我们会一周玩一次”。王军认为,这也是让孩子换一种思维方式,边玩边学。

  调查中,79.3%的受访者会让孩子尝试科普游戏,8.5%的受访者不会,12.2%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12月11日,腾讯“玩转科学”项目与中国科技馆联合举行主题为“玩转科学,游戏启蒙未来”专项活动。会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副主任王丽娟说,游戏在孩子们的社会交往、道德情操、智慧养成上都有很重要的教育作用。有意义的游戏或许能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时光更有质量。

  科普游戏是指以科普为目的、以互联网络为数据传输介质,参与用户可以从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游戏。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科研处处长陈洪介绍,游戏当中有个类别叫严肃游戏,可以传播知识、技能训练、养成情智,科普游戏就是严肃游戏的一种。

  63.7%受访者认为科普游戏寓教于乐,是很好的科普形式

  大家怎么看待科普游戏?调查中,63.7%的受访者认为科普游戏寓教于乐,是很好的科普形式;42.4%的受访者认为是严肃游戏的一种,可以适当玩;34.5%的受访者觉得游戏性和科普性很难平衡;31.6%的受访者觉得不好界定什么是科普游戏。

  中国科技馆科普影视中心副主任吴彦说,先玩起来,激发孩子们对科普的兴趣,有助于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技知识。

  调查中,63.5%的受访者觉得玩科普游戏能培养小朋友的科学兴趣;50.9%的受访者认为从虚拟现实中更有助于理解科学知识;48.5%的受访者觉得是换一种思维方式,更有助于思考。也有33.4%的受访者担心孩子因此沉迷游戏。

  王军认为,科普游戏的开发需要开发者具备一定的科技知识,同时要懂得游戏设计,还得是教育领域的专家,对开发者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我很担心科普游戏的质量”。

  科普游戏如何平衡游戏性和科普性的关系?陈洪指出,科普游戏的设计要避免两个误区。第一个是伪严肃设计,就是披着科普的外衣,其实是一个纯娱乐化的游戏,这不适合孩子们。另一种是过严肃设计,即看起来是游戏,但只是简单地让孩子们做题,那他们很快就会失去兴趣。“我们要面对三个挑战:怎么让游戏设计师与科普专家两类从业者在同一个框架下协同工作;怎么把游戏的情景和传达的科普知识融合到一起;怎么把游戏的吸引力运用到认知驱动上去”。

  中国科协于2015年启动、2016年继续推进实施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项目。根据最新发布的《科普游戏产业报告》,我国尚未明确提出科普游戏的概念。就研究和发展情况而言,明显落后于国外。目前我国科普游戏不仅作品数量少、影响范围小,而且参与创作的群体较单一。

  陈洪说,当前的科普游戏确实功能、任务都相对单一,未来会更多地增强科普游戏的复合化和互动性。93.6%受访者觉得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重要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拓展自贡盐史研究新视域——井盐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