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随着整理玩具的音乐声响起,桌面游戏时间接近了尾声。看着教室里孩子们玩过的玩具,有的掉在地上,有的洒在桌上,还有的滚在了教室的角落里,丁老师把整理任务指派给几个孩子,准备带着孩子们一起整理玩具:
“悠悠,你和小健一起把掉在地上的积木整理好放到建筑区,好吗?”“可是小健不想整理积木。”悠悠一边整理一边说。“雯雯,请你把拼图装在盒子里吧。”雯雯快速地把桌子上几盒七巧板拼图整理到一个木盒子里,但还有几块拼图被遗落在桌子底下。
小超认真地整理好了棋子,这时小布在教室里一会儿跑到这翻一翻,一会儿又跑到那里看一看,不小心把小超刚整理好的棋盒打翻了。小超大喊:“老师,小布把棋盒打翻了。”小布看到老师没有注意到他打翻的棋盒,于是转身跑出了教室。
玩具终于整理好了,丁老师正准备开始进行下一个活动,这时皮皮大声喊道:“丁老师,我在地上发现了一个棋子。”又有孩子说:“我发现了一块拼图。”“我发现了一块积木。”活动不得不因为孩子们的“寻宝”中断了。
面对这样的状况,丁老师感慨道:“每次整理玩具就像打仗一样,哪里都要老师盯着,稍微放松警惕,就有可能状况百出。”
幼儿园里每天都要整理各种各样的玩具,在玩具整理的过程中,孩子的不同行为也暗示了其不同的责任意识:有的孩子能自觉地帮助教师做力所能及的事,能认真负责地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有的孩子则对散落满地的玩具视而不见,对教师安排的任务草草完成了事;还有的孩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就表现出束手无策,继而放弃完成任务。
孩子们责任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通过一两个方法就能快速激发出来的,这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发现点点滴滴的教育契机,提供给孩子更多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帮助孩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
讨论——形成责任意识
基于上述案例,我组织孩子们一起讨论:“我们为什么要整理玩具?如果不整理玩具可以吗?”话题一出,孩子们立刻展开了讨论,有的孩子说:“我不想整理玩具,就放在那里挺好的。”马上有孩子反驳说:“那可不行,不能让玩具乱放,否则下次想玩的时候就该找不到玩具了。”“是啊,不整理玩具的话,房间里会显得很乱。”孩子们在讨论中明白了整理玩具是为下一次游戏和下一个活动做准备,同时也是保持班级整洁的需要。
为了让孩子们明确自己有整理玩具的责任,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责任意识,而不是靠老师分派任务或保育员帮忙,我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你在整理玩具时能做什么?”经过讨论,孩子们说出了很多整理玩具的想法:力气大的小超自告奋勇地表示可以帮助教师整理大型的建构区积木;数数能力强的雯雯想要帮忙清点积木玩具的数量;小布想要做巡查员,帮助大家寻找遗落在角落里的玩具;萱萱则表示要负责打扫卫生。
所以,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班级事务的讨论,尤其是对一日活动中发生的问题或一些重要事件,可以邀请孩子们讨论问题发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也能有效地帮助教师解决问题。
实践——培养履责的能力
经过孩子们的尝试整理,大家很快整理好了玩具,教室在孩子们的分工合作下变得干净整洁。
这时,有孩子提出:“如果小超没来幼儿园,那大型建构区的积木怎么办,谁来帮忙整理呢?”大家又展开了讨论,并一致认为:整理玩具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进行小组合作,每个小组成员分工负责一样玩具或一个区域,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经过大家的实践,我们把班级里的玩具区域进行了分类,每个类别的玩具区域招募3-4名管理人员,孩子们自己制作统一的个人挂牌,挂牌上画上自己的头像,并用小夹子夹在各个玩具区域的标牌上,每次游戏结束后,负责整理本区域玩具的孩子,会进入相关区域整理玩具。
孩子们自主管理玩具一段时间后,大家又发现了问题,有的小组在整理玩具时边玩边整理,浪费了很多时间,影响大家下一个活动的开展。于是,孩子们自发展开讨论,决定小组之间要进行监督,并提出了惩罚措施——停止玩游戏一次。同时,还要评选出最佳管理小组,并颁发“红五星”表示鼓励。
经过这样的讨论—实践—再讨论环节,孩子们从开始的个体整理到合作再到形成监督机制、最后评论任务成效,孩子们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责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反思——放手才能发展
在每一次的讨论和实践过程中,教师都选择放手让孩子自己制定各种责任规定,给予他们自己做主的空间,这样放手的做法反而激发孩子产生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到底的态度,不仅是整理玩具,每件与自己有关的事情都在孩子主动、自发的状态下做得越来越好。
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教师放手的过程中,孩子也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与收获:
首先,收获了良好的情绪体验。孩子在按自己想法开展的活动中,充分感受到了当家做主的快乐,体验到了作为班级主人翁的自豪感,在后续的活动中,孩子们主动承担任务的责任意识越来越强,良好的责任感品质逐渐显现出来。
其次,提升了知识技能。在给玩具进行分类,制作标签的过程中,孩子不仅学习了快速点数,练习了自己绘画标签、认读不同的标记,还学习了如何按特征给玩具分类、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等,责任感的建立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再其次,锻炼了学习能力。原本独立的个体开始尝试与同伴合作,通过不断与同伴摩擦,懂得了如何协商、分工;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了孩子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发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展了实践动手能力。
在整个玩具整理过程中,听着孩子们的讨论,看着孩子们的实践,感受孩子们解决问题时的努力,作为教师,不仅为孩子们富有创意的想法感到高兴,也真切地感受到孩子的责任意识,必须是出自孩子内心的想法,才能激发孩子要把任务做得更好的意识。教师必须做到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更多的自主锻炼的机会,让激发出的责任意识成为指引孩子永远前行的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