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校 > 小学 > 正文

通往幸福人生的幸福教育

时间:2019-12-04 17:35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闫 瑞 焦 辉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精彩课堂增强实效。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摒弃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的教育,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意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实现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的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西关小学在办学实践中秉承“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为教师的幸福人生添彩”的办学理念,全力打造高效课堂,大力实施艺术教育,全面开展社团活动,逐渐形成了以校本研训和艺体特色作为发展双翼的幸福教育。

  精彩课堂增强实效。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摒弃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西关小学以此理念为指导,积极展开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新模式,确立了以学生为本,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力为重点,注重学生的反思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大胆创新中学习的教学新思维。积极开展教学竞赛,以此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了课堂的优质高效。

  多元活动提升素养。素质教育要求人才培养要体现时代精神,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西关小学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为己任,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张扬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学校通过创设良好的社团文化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特长的舞台,全面提升学生素养。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师特长安排社团活动内容,共开设了18个社团,涉及声乐、器乐、钢琴、跆拳道、小提琴、琵琶、民族舞、拉丁舞、信息、美术、手工等多方面。通过多元活动学生发现与培养了自己的兴趣,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创造力,张扬了个性,发展了特长,实现了素养的踏实落地。

  艺术教育彰显特色。在学校特色发展方面,西关小学结合学校历史与现实,将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发展之翼,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文化与艺术基础。学校把艺术教育看作是立校之本,育人之舟,加强对艺术教育的领导与管理,加强教师参与,明确了艺术特色教育的理念、目标、模式、策略等,重视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施。最值得一提的是,西关小学淋漓尽致地运用教学艺术,将艺术教育与各学科教学完美融合,每节课都有艺术类环节,使课堂丰富有趣,时刻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之美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让学生感受了美、体验了美,才能将艺术学习化为自主。习惯小学开展了丰富的社团活动和实践活动,让艺术教育富有生命力,通过竞赛、艺术节、展演等活动,激发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展现师生的艺术风采。

  通过几年的努力,“快乐校园”的氛围逐渐形成。2014年被甘肃省授予“快乐校园”的称号。艺术教育异彩分呈,别具特色。书法、手工、绘画、二胡、电子琴、跆拳道、足球、乒乓球队……应有尽有。

  幸福教育塑造未来。教育应处处弥漫着幸福的味道,让学生幸福地学,让教师幸福地教。西关小学立足“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为教师的幸福人生添彩”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幸福教育的途径,让师生共享教育的幸福过程。营造优美的校园,给师生以幸福的感受,幸福的标语,给师生以幸福的信念,减负提效教与学的方式变革,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师生以幸福的教学。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西关小学放眼未来,以特色教育为发展之翼,全面提升学生素养,以充满幸福的教学过程营造着师生的人生之美好。通往幸福人生的幸福教育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拓展自贡盐史研究新视域——井盐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