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校 > 书院 > 正文

书院课题课案与晚清士林律动

时间:2019-07-26 10: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尧育飞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书院一般定期举行课考,课题公布之后限期缴卷,形成规律性的课考活动。

  光绪年间,东南书院学生的名字在《申报》大量涌现。这种现象并非因书院学生广泛参与社会论争而起,而是因为他们在书院课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登上“光荣榜”。据学者统计,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至光绪二十三年,章太炎至少参与宁波辨志文会、上海求志书院及格致书院考课15次,在经学、史学和舆地等门类课考中成绩卓著,取得经学超等8次、史学超等3次、舆地超等2次的佳绩。然而,晚年的章太炎在述学时,很少道及早年的书院课艺经历,以至于人们常常忽视他曾是东南书院考试中战绩骄人且十分活跃的“学霸”。

  章太炎的书院课考事迹,在晚清读书人中并非特异。根据《〈申报〉所见晚清书院课题课案汇录》记载,从1876年到1908年,就有约5000个读书人登上《申报》。这些名列求志书院、格致书院等东南书院课案的读书人,以及他们所参加考试的题目,与晚清的政治、社会、学术和思想究竟有何等关联?

  昭示地域学术变迁征候

  书院一般定期举行课考,课题公布之后限期缴卷,形成规律性的课考活动。这种课考活动牵一发而动全身,考生、命题者、书院乃至整个士林都随之运动。随着“西风”的吹入,格致等书院有意识地增添西学题目,其中不少题目出自洋务大臣之手。与此同时,关税、朝鲜问题、甲午战争等时事也被纳入书院考课,士子们不得不做相应调整。因书院课考活动,晚清士林出现了有章可循的规律性活动,这种现象对研究晚清思想和学术的风向不无帮助。

  一些近代名人在书院课案中的身影,有助于解释晚清士林因书院课考而随之“律动”的现象。章太炎、胡玉缙、陈汉章、唐文治、曹元弼等人多次在书院课案中表现优越。这些来自浙江和江苏的学者纷纷参与上海书院课考,初步昭示地域学术变迁的征候。参加书院课考,更为显豁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得到丰厚的奖励。以格致书院为例,1895年春季课案,总共取超等8名、特等24名、一等108名。超等者头名奖励十两银子外加十元,超等第二名是七两外加七元,一等中的第二名至第五名也能获得一元奖励。仰赖书院为生的海宁人许克勤,仅靠三所书院的课考奖励,在1893年一年收获36两银子外加62元。许克勤常年获得书院奖励,以至于《海宁州志稿》称他“膏奖岁入千金”。与此同时,这些活跃于东南书院的年轻人可能很早就建立较为固定的交游圈。来自浙江的章太炎、陈汉章、王廷鼎等人经常联袂拔得头筹,他们都来自于杭州诂经精舍,出自俞樾门下。而那些不相识的人,很可能通过课案早早听闻对方大名。

  观照西学的时代影响

  不仅考生随课题变化而聚集、变动,课题本身也随时代变迁发生变化。譬如,晚清汉学与宋学势力的消长在书院试题中就留有痕迹。宁波辨志书院的经学课题,多数时间汉、宋并举,1898年以后,则专考宋学。上海求志书院长期考汉学,1902年后增添“性理”一门。这种现象似乎因应清末汉、宋调和的学术潮流。由书院课题与课案不仅可以管窥时代学术风气,也有助于剖析个体学术旨趣。教育家唐文治曾在无锡南菁书院就读,其1885年三月初六日记云:“文治天资既钝之极,于经学尤生望洋之叹,然窃愿于训诂义理二者,皆稍稍涉其流,俾言训诂者不至斥义理为空疏,言义理者不至斥训诂为泛骛,而顿悟之学,尤思辨其似是之非,至于其他,非所敢志。”显示调和汉、宋的通达之见。唐文治的见解直接承自南菁书院山长黄以周。《清史稿》称“(黄)以周笃守家学,以为三代下之经学,汉郑君、宋朱子为最。而汉学、宋学之流弊,乖离圣经,尚不合于郑、朱,何论孔、孟?”唐文治参加1884年宁波辨志文会七月课考,“汉学”列超等第六,“宋学”列超等第一。由此推断,唐文治的确在学习上践行“汉宋兼采”的学问旨趣。

  分析书院课题门类,有助于观测中国现代学科体系的形成。如格致书院早期课题多类似策论,后期则分策论与算学。而求志书院分为经学、史学、掌故、算学、舆地、辞章等门类。宁波辨志文会则分汉学、宋学、史学、算学、舆地、辞章等。1902年“壬寅学制”颁行后,辞章一科就在书院考课中消失。凡此皆表明,在诸多因素合力作用下,书院课考门类在清末逐步趋同,显露出现代学科体制逐步成形的特点。

  通过考课,既可管窥中国传统学术在晚清的变化,也能观照西学的时代影响。这方面,格致书院的课题表现最为明显。其1886年春季课题中明白道出命题的旨趣:“意欲令中国人士讲求富强之学,而由格致为基,以博通乎西学也。”这年夏天的题目则是“中国创设海军议”。题目的变化受学习西方的历史趋势影响,也与格致书院的教学内容有关。1886年春,格致书院肄业22名学生,且教学内容也增添了化学、电学等门类。

  “联考”模式受制于命题者的思想倾向

  书院考课题目的变化与社会思潮有关,更直接受制于命题者的思想倾向。“中国创设海军议”的命题者是宁绍台道宪薛福成,而该期课案超等第一名则是投身洋务运动的吴昌绶。格致书院紧跟时代风气,邀请洋务运动大佬命题,如1889年春季课题由龚照瑗出,题目为:“泰西格致之学,与中国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此后盛宣怀、李鸿章、曾国荃等均加入出题者之列,题目涵盖南北边防、铁路、通商、外交人才等方面。彼时清朝面临的重要问题书院课题均有反映。值得一提的是,苏松太道宪刘康侯所出甲午年秋季课题共5道,分别为:“圣母万寿颂”“目下防务宜如何布置尽善策”“拟曹子建求自试表”“赵苞弃母破贼论”“紧备水军直捣东瀛议”。此时,甲午战争已经结束,《马关条约》刚签订。5道考题中前面3道题把慈禧六十大寿、国防问题、读书人无路请缨报国等内容勾连在一起,对甲午前后清朝内政问题不无讥讽;后两道题一则谈东汉辽西太守赵苞为国弃母事,一则梦想训练水师直捣东瀛,更鲜明地将讥刺矛头指向慈禧。刘康侯是湘军集团重要学者刘蓉之子,曾随姐夫曾纪泽出使海外,也曾主持江南机器制造局事宜。由其命题来看,甲午期间他也当是“清流”中一员。

  借助《申报》这一重要的现代媒介,上海及周边地区书院将考课范围大大扩展。首先,通过在《申报》的展示,书院影响不再局限于一地一城,而获得更多读书人的关注。其次,考课题目被公布在《申报》上,凡接触这份报纸的人都可以传抄试题,为便于远近考生都能缴卷,时间一般都宽限到一两个月之后,这就使苏州、杭州、无锡等地考生有充分时间参加考试。最终,通过《申报》登载的课案,不同地区读书人得以认识优秀的考生,为日后的交流奠定基础。不同地区的课题、读书人和书院被同等地刊登在《申报》这一平面媒体上,这种前所未有的课考形式,可初步视作东南地区的“考试联盟”。东南书院的这种“联考”模式,对晚清这一地区的学术风气和士人活动产生何种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考试是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内容。无论是科举考试还是书院的课考,都在传统社会读书人一生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其价值至今或仍被低估。以上材料为我们初步揭示清代书院与学术、思想及时事的紧密关系。倘若今后研究者将晚清乃至整个清代的课题课案梳理而出,则清代学者社会及教育变迁势必呈现更精彩和复杂的图景。书院课题课案与晚清士林律动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傅斯年和五四新文学运动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推进养老模式多元化发展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