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校 > 书院 > 正文

清代书院丨清代书院的著名师生(二)

时间:2019-12-08 17:07     来源:《书院史话》     作者:樊克政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黄景仁,字汉镛,又字仲则,号鹿菲子,武进人。曾肄业于常州龙城书院。因家贫,四处奔波,以谋生计。后入资为县丞,行将铨官,因受债家所迫,抱病由京赴陕,中途卒于解州。能诗词,工骈体文,善书画。

 

  黄景仁,字汉镛,又字仲则,号鹿菲子,武进人。曾肄业于常州龙城书院。因家贫,四处奔波,以谋生计。后入资为县丞,行将铨官,因受债家所迫,抱病由京赴陕,中途卒于解州。能诗词,工骈体文,善书画。著有《两当轩集》。

  施国祁,字非熊,号北研,乌程(今浙江吴兴)人。诸生。曾肄业于杭州诂经精舍。家贫,外出授经。年过四十,弃举业,以著书自任。生平好学不倦,能诗词,尤熟于金朝史事。著有《金史详校》、《金源札记》、《金源杂兴诗》、《礼耕堂丛说》等。

  焦循,字理堂,一字里堂,甘泉(今江苏扬州)人。嘉庆举人。因受家学影响,自幼好《易》。年18,入安定书院肄业。仅参加一次会试,即绝意仕进。精通经史、音韵、训诂之学,重视探讨数理,用数理释《易》,并以治《易》之法治诸经。他还反对程朱理学“存天理,去人欲”之说,提倡不同学派间相互取长补短。能诗文,通戏剧。著有《雕菰楼易学三书》、《易话》、《孟子正义》、《里堂算学记》、《剧说》、《花部农谭》、《雕菰集》等。

  洪颐煊,字旌贤,号筠轩,临海人。曾肄业于杭州诂经精舍。阮元编《经籍纂诂》时,他曾参与分纂、编韵及补韵方面的工作。嘉庆贡生。入资为直隶州州判,署广东新兴县事。通经史、诸子、天文、舆地、金石之学,尤精经训。治经以郑玄为宗。著有《礼经宫室答问》、《孝经郑注补证》、《诸史考异》、《筠轩文抄》等。

  臧庸,原名镛堂,字西成,又字拜经,号在东,武进人。监生。臧琳(1650~1713年)玄孙。师事卢文弨于常州龙城书院。通经史、小学,长于校勘、辑佚。为学主张谨守汉儒之说。曾协助阮元编辑《经籍纂诂》,又曾协助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的《周礼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与《尔雅注疏》。著有《拜经日记》、《皇朝经解》、《拜经堂文集》等。

  邓廷桢,字维周,号嶰筠,江宁人。曾入钟山书院,从姚鼐受学。嘉庆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外任。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安徽巡抚升任两广总督。道光十九年,钦差大臣林则徐抵粤后,他与之密切配合,严厉查禁鸦片并整饬海防。同年底,调任闽浙总督。到任后,努力加强防御措施,旋因受诬陷而革职。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遣戍伊犁。后释还,授甘肃布政使,迁陕西巡抚,卒于官。著有《诗双声叠韵谱》、《双砚斋笔记》、《双砚斋诗抄》等。

  管同,字异之,上元人。少孤贫,从姚鼐受学于钟山书院。道光举人。屡应会试均不第,后卒于赴京途中。他和也曾师事姚鼐于钟山书院的方东树(1772~1851年)、梅曾亮(1786~1856年)、刘开(1784~1824年)并称“姚门四杰”。著有《七经纪闻》、《因寄轩文集》等。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竢村老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中秀才后,肄业于鳌峰书院。嘉庆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浙江杭嘉湖道、江宁布政使、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一月,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次年正月抵任,将所收缴的鸦片237万余斤销毁于虎门。并严密设防,屡败来犯英军。又命人翻译外文书报,译辑《四洲志》。还提出在禁止鸦片贸易的同时,与他国进行正常商品贸易。同年十二月(1840年1月)任两广总督,后因遭诬陷而革职。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遣戍伊犁。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被起用,署陕甘总督,后任陕西巡抚、云贵总督。道光三十年(1850年)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拜上帝会,中途卒于潮州。著有《林文忠公政书》、《云左山房文抄》、《云左山房诗抄》等。

  魏源,原名远达,字默深,邵阳人。早年肄业于岳麓书院。中举人后,入资为内阁中书。道光进士,被分发江苏,历署东台、兴化知县,官高邮知州。曾从刘逢禄学习《公羊春秋》,提倡经世致用,与龚自珍并称“龚魏”。道光初,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1784~1848年)聘请,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又曾为两江总督陶澍(1778~1839年)等筹议漕运、水利、盐政,主张改革。鸦片战争中,加入两江总督裕谦(约1795~1841年)的幕府,参与浙江抗英斗争,并发愤著《圣武记》。后又遵照林则徐的嘱托,依据《四洲志》等文献资料,编成《海国图志》。他主张了解外国情事,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叙》),建议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器与养兵、练兵之法,以抵抗外来侵略。哲学上,强调“知”源于“行”;批评宋儒专言“三代”,认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暮年沉湎佛学。能诗文。著作还有《诗古微》、《书古微》、《古微堂集》等。

  朱次琦,字子襄,一字稚圭,学者称九江先生,南海人。先后肄业于羊城书院与越华书院。道光进士。曾署山西襄陵知县。后返里,居家教授20余年。为学不分汉、宋,注重经世,并强调躬行,崇尚气节。康有为曾从他问学,深受影响。著有《朱九江集》等。

  杨锐,字叔峤,又字钝叔,绵竹人。系张之洞的弟子。曾肄业于成都尊经书院。光绪举人。考授内阁中书,升侍读。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参加强学会。光绪二十四年,创蜀学会,并参加保国会。同年,与谭嗣同(1865~1898年)、刘光第(1859~1898年)、林旭(1875~1898年)同加四品卿衔,充任军机章京,参预新政。戊戌政变时,与谭嗣同等同时被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博学,长于诗。著有《说经堂诗草》等。

  唐才常,字黻丞,后改佛尘,自号洴澼子,浏阳人。贡生出身。曾肄业于岳麓书院、校经书院,后又考入两湖书院肄业。《马关条约》签订后,忧愤时局,崇尚今文经学,参与变法维新运动。光绪二十三年,参加创办浏阳算学馆与长沙时务学堂,并任《湘学报》总撰述。次年,任《湘报》总撰述,参与创设南学会、群萌学会。戊戌变法前夕,应谭嗣同电召,拟赴京参与机要,行抵汉口,闻政变发生,流亡香港、新加坡、日本。光绪二十五年,与孙中山(1866~1925年)相见于横滨。又与康有为时通声气,拟起兵“勤王”。次年在上海成立正气会,旋改名自立会,组织自立军,并召开“中国国会”于张园,任总干事。又赴汉口,在英租界设自立军机关,密议起义,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逮捕杀害。著有《唐才常集》。

  章炳麟,后改名绛,字枚叔,号太炎,余杭人。肄业于杭州诂经精舍,从俞樾受学。光绪二十一年,加入强学会。次年赴沪,任职《时务报》。因宣传变法维新,戊戌政变后被通缉,一度避地台湾、日本。光绪二十六年割发辫,决意反清革命。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再度赴日,参与发起“支那亡国242年纪念会”。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1885~1905年)《革命军》作序,因苏报案被捕入狱。次年,于狱中与蔡元培(1868~1940年)通信联系,参与筹组光复会。光绪三十二年出狱后,再次赴日,加入同盟会,主编《民报》,与改良派论战。辛亥革命后回国,任大共和日报社社长,并参与组织统一党。旋被袁世凯委任为东三省筹边使。因反袁,被袁软禁北京3年。袁死后获释。1917年,参加护法军政府,任秘书长。五四运动后,逐渐颓唐。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救国。晚年迁居苏州,创设章氏国学讲习会,讲学以终。生平博通经史、诸子、语言文字学以及文学、逻辑学、医学等,稔熟历代典章制度,于中西哲学也广为涉猎。他的早期哲学思想具有唯物主义倾向,曾否定“以太”为“心力”之说,认为“以太”是有至微之形的物质与万物的始基。后来则认为物质世界由“意想”所派生,陷入唯心论。著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等。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新会人。肄业于广州学海堂。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举人。自次年始,师事康有为,曾从学于万木草堂。光绪二十一年入京参加会试,闻《马关条约》签订,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旋加入强学会,次年赴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宣传维新变法,声名大著,与康有为合称“康梁”。光绪二十三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次年入京,被赐六品衔,办理译书局事务,积极参加戊戌变法。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后又创办《新民丛报》,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等,对国内知识界影响颇大。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与《民报》进行论战,鼓吹开明专制。辛亥革命后回国,组织进步党。1913年,出任熊希龄内阁的司法总长。1915年,策动蔡锷(1882~1916年)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袁世凯死后,组织研究系。1917年,任段祺瑞(1865~1936年)政府财政总长。1918年底,赴欧洲游历。1920年回国后,从事文化教育,先后讲学于南开大学、清华学校等处,后任清华研究院导师、北京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著述贯通古今中外,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历史、文学、教育、文字、音韵、宗教等领域。戊戌变法前后,曾大力提倡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章纵横恣肆,明晰畅达,笔端常带感情,学者竟喜仿效,号为“新民体”。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黄兴,原名轸,字厪午,号杞园,后改名兴,号克强,善化人。19岁始在城南书院读书。24岁,以名诸生调入湘水校经堂,继又调入两湖书院深造。在两湖书院时,课余喜读“西洋革命史及卢梭《民约论》诸书”,萌发革命思想。28岁(光绪二十八年)从两湖书院被选送赴日留学,入东京宏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曾参与创办《游学译编》与组织湖南译编社。次年,参加拒俄义勇队(后改称军国民教育会)。同年回国,从事革命活动,参与组织华兴会,任会长。光绪三十年(1904年),策划在长沙起义,事泄失败,出走上海,一度入狱。获释后,又被通缉,避走日本。次年,在日本与孙中山筹组中国同盟会,参与起草章程,并任该会执行部庶务,居协理地位。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始,相继参预或指挥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与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武昌起义后,自香港赶赴武昌,被举为战时总司令,与清军作战。旋赴上海,先后被各省都督府代表举为大元帅与副元帅,均未就职。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后又兼参谋总长。临时政府北迁后,任南京留守。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他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又赴日本。1914年,对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之举持异议,拒绝加入,但仍拥护孙中山。后离日赴美养病。旅美期间,曾从事反袁宣传,并为护国军筹款。1916年袁世凯死后,返抵上海,因病逝世。著述被编为《黄兴集》。陈天华,原名显宿,字星台,号思黄,新化人。幼年家贫,15岁才入塾读书。后入资江书院学习,接着又考入新化求实学堂。光绪二十九年留学日本,参加拒俄义勇队。旋回国从事革命活动,与黄兴等组织华兴会。次年参与筹划在湖南举行起义,事泄失败,流亡日本。光绪三十一年,参与组织中国同盟会,被举为会章起草员之一,并任《民报》撰述员。同年,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他奋起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旋投海自杀,留下《绝命辞》,希望以死激励人们共讲爱国。所撰《猛回头》、《警世钟》等书,宣传革命思想,风靡一时。著述被编为《陈天华集》。

  宋教仁,字遯初,号渔父,桃源人。光绪二十五年入漳江书院学习,喜爱政治、法律等学科。光绪二十九年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同年,与黄兴、陈天华等创立华兴会。次年,参与筹划在长沙等地起义,事泄失败,流亡日本,相继入法政大学与早稻田大学学习。光绪三十一年同盟会成立后,任该会司法部检事长,又任《民报》庶务干事兼撰述员。宣统二年底(1911年1月初),到上海任《民立报》主笔。宣统三年,参与组织同盟会中部总会,积极筹划在长江流域发动起义。武昌起义爆发后,同黄兴赶赴武昌,协助湖北军政府办理外交,起草《鄂州临时约法》。旋东返,参与筹建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法制局局长。临时政府北迁后,任农林总长,不久辞职,主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任理事,并代理理事长。1913年初,自家乡省亲后返回上海,沿途发表演说,主张组成责任内阁。3月20日,自上海北上,被袁世凯派人刺杀于上海东站,两天后逝世。著述被编为《宋教仁集》等。

  这里还有必要说明:清朝时,具有悠久历史的岳麓书院在培育人才方面的作用尤为引人注目。曾在该书院肄业的著名人物,除魏源、郭嵩焘、唐才常外,还有进行漕运与盐政改革、官至两江总督的陶澍,主持编纂《皇朝经世文编》、官至云贵总督的贺长龄,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曾国藩、左宗棠(1812~1885年),学贯中西的杰出教育家杨昌济(1871~1920年)等。其中,杨昌济的重要历史作用特别值得一提。杨昌济,又名怀中,字华生,长沙人。19岁考取秀才,28岁入岳麓书院读书。33岁以后的10年间曾赴日本、英国留学,去德国考察。归国后,在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等校教授伦理学、教育学等,1918年,任北京大学教授,举家北迁。他思想开明,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第122页),因而深受学生的敬爱。他在湖南任教期间,学生们经常到他的寓所登门拜访,向他求教,并一同讨论社会与人生等问题。经他的教育与影响,他的学生中涌现出毛泽东、蔡和森等一大批后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进步青年。毛泽东等建立五四时期的重要社团——新民学会,就是与他的启迪分不开的。他曾有诗云:“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历史事实表明,他正是一位为中国革命培植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材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优秀人物。清代书院丨清代书院的著名师生(二)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