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书院的著名讲学者或主持人有胡居仁(1434~1484年)、湛若水、王守仁、李梦阳、马理(1474~1555年)、吕柟(1479~1555年)、何景明(1483~1521年)、王艮(1483~1541年)、邹守益、钱德洪、王畿、罗汝芳(1515~1588年)、吴国伦、李贽(1527~1602年)、汤显祖(1550~1616年)、顾宪成、邹元标(1551~1624年)、冯从吾(1556~1627年)、高攀龙、刘宗周(1578~1645年)、黄道周(1585~1646年)等。
胡居仁,字叔心,学者称敬斋先生,余干人。系明初著名理学家吴与弼(1391~1469年)的弟子,学以程朱为宗。曾相继应江西提学佥事李龄与江西提学副使钟成的聘请,主讲白鹿洞书院,又曾讲学于贵溪的桐源书院。著有《居业录》。
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人。中举人后,受业于陈献章。弘治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历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以年老致仕。他认为“天理”为人人所固有,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甘泉文集·四勿总箴》),即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天理”,并身体力行。他生平随足迹所至,到处建立书院以奉祀陈献章,到处讲学、授徒,弟子遍于天下。以他为代表的学派被称为甘泉学派(又称白沙别派)。他曾讲过学的书院,见诸于记载的有南海的大科书院、歙县的斗山书院、黟县的中天书院、贵池的会华书院、应天的新泉书院、衡州的石鼓书院等。其著作有《春秋正传》、《二礼经传测》、《甘泉文集》等。
王守仁,字伯安,学者称阳明先生,余姚人。弘治进士。初任刑部主事,后改任兵部主事。正德初,因上疏反对宦官刘瑾(?~1510年),被贬到贵州,做龙场驿丞。刘瑾死后,他被起用,由庐陵知县历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并被封为新建伯。他继承并发展了陆九渊等人的心学学说,建立了一个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体系。他认为“心”外无物、无事、无理;在知行关系上,反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而提出“知行合一”说,把人的“一念发动”等同于“行”;又提出“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是“天理”,为人人所先天同具,要求人们消除私欲的障蔽,恢复内心固有的“天理”,并依照“良知”去处理各种事物,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要求。他一生中除做官外,还曾长期从事教育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在教育方面曾提出过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如强调独立思考、因材施教以及反对“鞭挞绳缚”学童,主张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接受能力来进行教育等。他曾讲学于会稽的稽山书院,不少士子远自江西、广东、湖广、南直隶(今江苏、安徽)等地前来受业。他还曾讲学于贵阳书院与宣化的敷文书院等处,著作被门人辑为《王文成公全书》。
李梦阳,字献吉,又字天赐,号空同子,庆阳人,后迁居扶沟。弘治进士。任户部郎中时,因反对宦官刘瑾,被下狱。刘瑾死后,被重新起用,任江西提学副使,又因事革职。能诗文。因对永乐以来盛行的“台阁体”诗文不满,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主张文章学秦、汉,古诗学汉、魏,近体诗学盛唐。为“前七子”之一。任职江西时,曾讲学于白鹿洞书院。著有《空同集》。
马理,字伯循,号谿田,三原人。弘治间,师事三原学派创始人王恕(1416~1508年)之子王承裕(1465~1538年)于宏道书院。正德进士。历官吏部稽勋司主事、稽勋考功郎中、南京光禄卿等。学宗程朱。曾讲学于嵯峨精舍与商山书院。著有《四书注疏》、《周易赞义》、《尚书疏义》等。
吕柟,字仲木,号泾野,高陵人。早年师事明初著名理学家、河东学派创始人薛宣(1392~1464年)的三传弟子薛敬之,又曾读书于正学书院。正德进士。由翰林修撰历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学宗程朱,以重视躬行著称。他曾讲学于云槐精舍、解梁书院等处,从学者甚众。著有《泾野子内篇》、《泾野集》等。
何景明,字仲默,号大复山人,信阳人。弘治进士。由中书舍人历官至陕西提学副使。诗文与李梦阳齐名,二人同为“前七子”的领袖。任职陕西时,曾讲学于正学书院。著有《大复集》。
王艮,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七岁读书乡塾,因贫辍学,曾为灶丁,又做过商贩。后师事王守仁于南昌、会稽。归里后,乘自制小车北上,沿途讲学。至京,被欧阳德等劝归,仍赴会稽,从王守仁问学于稽山书院。王守仁去世后,还乡授徒。他提出“百姓日用即道”(《明儒学案》卷三十二),以百姓的日常生活作为衡量“道”的标准;又创“淮南格物”之说,将“格物”的“格”解释为“格式”的格,认为安身立本是安国安天下的根本。由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泰州学派。他曾讲学于广德的复初书院,泰州的安定书院、东淘精舍等处。著作先后被编为《心斋王先生全集》、《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
邹守益,字谦之,号东廓,安福人。正德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历官至南京国子祭酒。正德间,他师事王守仁于赣州,后被视为“江右王门”中得王学嫡传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学以恪守师说为特征。他曾讲学于宁国的凤山书院,当地有不少人从他受业。此外还曾讲学于广德的复初书院、杭州的天真书院、衡山的石鼓书院等处。著有《东廓集》。
钱德洪,名宽,字德洪,后以字行,改字洪甫,号绪山,余姚人。师事王守仁于会稽。当时,由于从各地到会稽来学习的人很多,王守仁往往让他与王畿代为辅导,所以被称为教授师。他于嘉靖年间中进士。历任苏学教授、国子监丞、刑部员外郎等。致仕后,在野30年,周游四方,致力于传播王学。他曾与王畿一起,代王守仁主持其在会稽的书院,后又曾讲学于天真书院、紫山书院、怀玉书院等处。著有《绪山会语》、《平濠记》,编有《王文成公年谱》。
王畿,字汝中,号龙谿,山阴人。受业于王守仁。嘉靖进士。做过南京职方主事、武选郎中,因被大学士夏言(1482~1548年)斥为“伪学”而辞官。在野40余年,足迹遍及东南地区,致力于传播王学,但讲说中夹杂禅机。他曾讲学于天真书院、怀玉书院、白鹿洞书院、慈湖书院、瀛山书院等处。著作有《龙谿全集》。
罗汝芳,字惟德,号近溪,南城人。受业于王艮的弟子颜钧。嘉靖进士。历官太湖知县、宁国知府、云南屯田副使等。他是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认为“赤子之心”即是“天理”,“仁”为人人所同具。曾讲学于宣城的志学书院。著有《一贯编》、《近溪子明道录》、《近溪子文集》等。
吴国伦,字明卿,兴国人。嘉靖进士。由中书舍人历官至河南左参政。能诗。与李攀龙(1514~1570年)等号“后七子”。曾主白鹿洞书院教事。著有《陈张本末略》、《甔甀洞稿》。
李贽,原名载贽,号卓吾,又号笃吾、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晋江人。回族。嘉靖举人。历官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姚安知府等。后辞官,寄居黄安、麻城,移居通州。万历三十年(1602年),被捕入狱,旋自杀。任职南京时,师事王艮之子王襞(1511~1587年)。他认为“六经、《语》、《孟》”(《语》、《孟》即《论语》、《孟子》)不是“万世之至论”(《焚书·童心说》),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抨击道学家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穿壁逾墙,指偷盗行为)(《焚书·又与焦弱侯》),并提倡“童心”。他曾讲学于商城的花潭书院。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晚号茧翁,临川人。受业于罗汝芳。万历进士。历官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徐闻典史、遂昌知县。在文学方面,他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之风,认为文章应有“灵气”,同时也反对吴江派过分讲求音律的戏曲创作理论,主张戏曲应注重表现人情。生平于戏曲尤有造诣,由他开创的戏曲文学流派被称为玉茗堂派(又称临川派)。他曾讲学于徐闻的贵生书院。著有《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传奇五种(后四种合称《玉茗堂四梦》)及《红泉逸草》、《玉茗堂集》等。
顾宪成,字叔时,号泾阳,无锡人。万历进士。历官户部主事、桂阳州判官、吏部文选司郎中等。为学推尊朱熹,但对王学也有所肯定,并重视经世,留意时政。里居时,除曾讲学于东林书院外,还曾讲学于常熟的虞山书院等处。著作有《顾端文公遗书》、《泾皋藏稿》等。
邹元标,字尔瞻,号南皋,吉水人。万历进士。历官吏科给事中、兵部主事、左都御史等。早年师事胡直(1517~1585年),得王学之传。后于家居期间,曾聚徒讲学于仁文书院。又曾讲学于吉水的崇桂书院与京师首善书院。著作有《邹南皋语义合编》、《愿学集》。
冯从吾,字仲好,号仲墟,长安人。万历进士。由山西道监察御史历官至左副都御史。受学于许孚远(1535~1604年),好周、程之学,对王学也有所肯定。曾讲学于关中书院、首善书院等处。著有《冯子节要》、《冯少墟集》等。
高攀龙,字存之,号景逸,无锡人。万历进士。由行人历官至左都御史。因揭发“阉党”崔呈秀被革职。天启六年,闻将被捕,投水自杀。他学宗程朱,但也受到王学的某些影响。曾与顾宪成等讲学于东林书院。顾宪成去世后,主持东林书院讲席。又曾讲学于首善书院。著有《春秋孔义》、《高子遗书》、《就正录》等。
刘宗周,字起东,学者称蕺山先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受业于许孚远。万历时,中进士,官行人。天启、崇祯间,由礼部主事历官至左都御史。南明福王政权建立后,仍任左都御史。因上疏言时政,不为所用,辞官归里。南京、杭州相继为清兵攻破后,绝食而死,生平对王学经历了怀疑、相信、反对三个阶段。对程朱的“理”先“气”后说及“义理之性”、“气质之性”说也持异议。他认为:充满于天地间的只有“气”;“理”即是“气”之理,绝对不会在“气”之先或“气”之外;“气质之性”即“义理之性”,“善则俱善”(《刘子全书·答王右仲州刺嗣爽》),并提倡“慎独”。他曾讲学于东林书院、首善书院与会稽证人书院。著作被编为《刘子全书》、《刘子全书类编》等。
黄道周,字幼平(或作幼玄),一字螭若,学者称石斋先生,漳浦人。天启时,中进士,官编修。崇祯间,官少詹事、江西按察司照磨等。南明弘光(1645年)时,授吏部左侍郎,升礼部尚书。南京失陷后,又被唐王授以武英殿大学士之职,率兵入江西,与清军战于婺源。兵败被俘,不屈而死。生平深研《易》学,并精于天文历数,对宋儒“气质之性”说尤持异议。曾讲学于漳州的邺山书院,从学者数百人。还曾讲学于余杭的大涤书院与漳浦的明诚堂。著作有《石斋先生经传九种》、《黄漳浦集》等。
明代曾在书院肄业的著名人物,除了上面提到的马理、吕柟、王艮以外,还有周冲、刘邦采、黄弘纲(1492~1561年)、吴承恩(约1500~1582年)、史桂芳(1518~1598年)、吴钟峦(1577~1651年)、陈龙正(1585~?)、华允诚(1588~1648年)、傅山(1607~1684年)、黄宗羲(详见本书清代部分)、吴尔壎、王夫之(1619~1692年)等。
周冲,字道通,号静庵,宜兴人。正德举人。由万安训导历官至唐府长史。曾从王守仁受业于赣州,并问学于稽山书院。又曾师事湛若水。著有《养正录》、《希颜日抄》等。
刘邦采,字君亮,号师泉,安福人。师事王守仁于稽山书院。嘉靖举人。曾任寿宁教谕、嘉兴同知。在王门后学中,他的学术思想以提倡“性命兼修”,注重践履修养功夫而独具特色。著有《易蕴》。
黄弘纲,字正之,号洛村,雩都(今江西于都)人。正德举人。师事王守仁于赣州,被列为高等弟子,曾代王守仁辅导初来王门就学的士子。后又继续从学于稽山书院。王守仁去世后,出任汀州府推官,升刑部主事,后致仕归里。生平信守师说,对王门后学以意念之善为“良知”持异议。著有《黄洛村集》。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曾肄业于当地的龙溪书院。屡试不第。嘉靖间,补岁贡生。后任长兴县丞,因被诬贪赃而罢官。暮年在家乡专心写作。生平博览群书,尤喜稗官野史与民间神话传说。著有著名长篇小说《西游记》与《射阳山人存稿》、《禹鼎记》。
史桂芳,字景实,号惺堂,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曾读书于白鹿洞书院,受教于陈献章的再传弟子傅明应。嘉靖进士。历官歙县县令、南京刑部主事、两淮盐运使等。著有《惺堂文集》。
吴钟峦,字峻伯,改字峦穉,号霞舟,武进人。从顾宪成、高攀龙受业于东林书院。崇祯进士。历官长兴知县、绍兴府照磨、桂林推官。弘光时,升礼部主事。赴任途中,听说南京失陷,转赴福建。鲁王起兵后,被任命为礼部尚书。清兵至宁波,他渡海至舟山,自焚于昌国孔庙。为学强调“实践”躬行。著有《周易卦说》、《十愿斋文集》等。
陈龙正,字惕龙,号几亭,嘉善人。师事高攀龙于东林书院。崇祯进士。授中书舍人,后降职为南京国子监丞。弘光时,被任命为礼部祠祭司员外郎。南京失陷后,绝食而死。著有《幾亭全书》。
华允诚,字汝立,号凤超,无锡人。师事高攀龙于东林书院。天启进士。授工部都水司主事,因不满魏忠贤秉政而辞官归里。崇祯时,出任营缮主事,升员外郎,后改任兵部员外郎。弘光时,曾任验封员外郎,旋告病还乡。顺治五年(1648年),因不肯薙发,被杀害于南京。著有《春秋说》、《四书大全参补》。
傅山,原名鼎臣,又名真山,字青竹,改字青主,又字公他、啬庐,号石道人、公之它等,阳曲人。20岁补廪生。后为山西提学佥事袁继咸所器重,选入三立书院肄业。袁受巡按张孙振诬陷,解京下狱。他联络本省生员赴京讼冤,使袁冤得昭。明亡后,出家为道士。曾因牵涉宋谦反清案而被捕,后获释。康熙间,被荐应博学鸿词科,他称病不往,地方官命人用床将他强行抬往京师。抵京后,被授中书舍人,以老病得以放归。生平博学多通,学术上,鄙视朱、陆之争,认为“气”在“理”先,对宋明理学多所批评。又重视子学研究,反对尊经轻“子”。工诗文,善书画,精篆刻,明医术。著作有《霜红龛集》等。
吴尔壎,字介子,号以白,崇德人。曾肄业于东林书院。崇祯进士。被选授庶吉士。明亡后,投奔督师史可法(1601~1645年),受命守御扬州新城。清军破扬州后,投井而死。著有《仁书》。
王夫之,字而农,号薑斋,学者称船山先生,衡阳人。崇祯举人。早年肄业于岳麓书院。明亡后,与管嗣裘举兵衡山,抗击清军。兵败后,赴南明永历政权的都城——肇庆。次年又往桂林,投奔瞿式耜(1590~1650年),并一度返里。顺治七年(1650年),为父丧守制期满后,至梧州,任永历政权行人司行人之职。因上疏弹劾权臣王化澄,遭到陷害,仍往桂林瞿式耜处,旋归里。后流亡转徙于邵阳、零陵、常宁、彬州等地,最后隐居于衡阳石船山,潜心撰述以终。为学私淑张载,生平深研经史、文学,旁涉天文、历算、舆地、典制沿革等诸多领域,并通训诂与佛、道之说,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的朴素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成为我国17世纪伟大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反对程朱的“理”先“气”后说,认为“理”依赖于“气”而存在,视宇宙为“气”的物质实体;又指出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并认为“动静皆动”(《读四书大全说》卷十),肯定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对程朱的“知先行后”说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均持否定态度,既指出“知”、“行”各有其效,不可相混,也指出“知”、“行”不可分割,二者互相推动,“相资以为用”(《礼记章句》卷三十一);还认为人性“日生则日成”(《尚书引义》卷五),即与社会环境直接相关,否定先验的“义理之性”的存在。另外,在“道”、“器”关系上,他还指出“道”是“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肯定历史的进化发展。文学创作方面,诗、文、词曲无所不能。著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读通鉴论》、《黄书》、《噩梦》、《薑斋文集》等,多达100余种,后人辑有《船山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