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书院的著名讲学者或主持人有赵复、李治(1192~1279年)、金履祥、吴澄、马端临、同恕(1254~1331年)、黄泽(1260~1346年)、袁桷(1266~1327年)、安熙(1270~1311年)、程端礼(1271~1345年)、祝蕃(1286~1347年)、郑玉(1298~1358年)、宋濂(1310~1381年)等。
赵复,字仁甫,学者称江汉先生,德安(今湖北安陆)人。学宗程朱。元太宗七年(1235年),蒙古军攻宋,被俘。经姚枢(1202~1278年)竭力相劝,前往燕京。杨惟中建成太极书院后,请他讲授其中,有弟子百余人。通过他的教学活动,因长期战乱、南北阻隔而一直未能北传的朱学得以在北方传播开来。其著作有《传道图》、《伊洛发挥》、《师友图》、《希贤录》。
李治,字仁卿,号静斋,栾城人。金末进士。曾任钧州(今河南禹县)知事。钧州被蒙古军占领后,流落于忻州(今山西忻县)、崞县(今山西原平北)一带。忽必烈曾召见他,向他征询治理天下的方略等。晚年,家居元氏县,授徒于封龙书院。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被荐为学士。就职仅一月,即以老病辞官。生平尤精数学。著有《测圆海镜》、《益古衍段》、《敬斋文集》等。
金履祥,字吉父,学者称仁山先生,兰溪人。师事王柏,并从学于何基,得朱学之传。宋亡后,隐居金华山中。南宋末,他曾受聘讲学于严州钓台书院。元初,他除曾讲学于由他亲自创建的兰溪县仁山书院外,还曾讲学于该县的齐芳书院与重乐书院。著有《通鉴长编》、《尚书表注》、《论语集注考证》、《孟子集注考证》、《仁山集》等。
吴澄,字幼清,晚字伯清,学者称草庐先生,崇仁人。早年曾从程若膺问学于抚州临汝书院,得朱学之传。咸淳间应乡试中选,举进士不中。元初,历任江西儒学副提举、国子司业、翰林学士、经筵讲官等。他是与许衡齐名的元朝理学大师,当时有“北有许衡,南有吴澄”之誉。其学虽出于朱学,但主张折中朱、陆。他曾讲学于江宁江东书院、上饶白石书院。著有《易纂言》、《书纂言》、《礼记纂言》、《春秋纂言》、《吴文正集》等。
马端临,字贵与,乐平人。南宋右丞相马廷鸾(约1223~1289年)之子。早年从学于曹泾(1238~?),得朱学之传。以父荫补承事郎。宋亡后不再做官。历时20余年,撰成史学名著《文献通考》。后曾任慈湖书院与柯山书院山长、台州路学教授。另著有《多识录》、《大学集传》等。
同恕,字宽甫,号榘庵,奉元(今陕西西安)人。学宗程朱。屡拒官府征召。延祐年间,奉旨主持鲁斋书院教事,弟子近千人。后被召为奉议大夫、太子左善,接着以病辞归。致和元年(1328年),被任命为集贤侍读学士,以老病辞。著有《榘庵集》。
黄泽,字楚望,江州人。治经长于考释,观点以程朱为本。大德间,被授江州景星书院山长,后又任南昌东湖书院山长,从学者甚众。任职期满,返归故里,继续授徒。吴澄在读过他的著作后,认为平生所见到的经学家中,没有能比得上他的。著有《六经补注》、《翼经罪言》、《易学滥觞》、《春秋指要》等。
袁桷,字伯长,号清容居士,鄞县人。曾师事王应麟的门人戴表元,后任丽泽书院山长。大德(1297~1307年)初,被荐为翰林院检阅官,历官至侍讲学士。著有《易说》、《春秋说》、《清容居士集》。
安熙,字敬仲,藁城人。全家父子兄弟自为师友。为学私淑著名理学家刘因(1249~1293年),宗奉朱熹。终生不仕,家居教授多年,并曾讲学于元氏的封龙书院。著作有《默庵集》。
程端礼,字敬叔,学者称畏斋先生,鄞县人。受学于史蒙卿,得朱学之传。曾任建平、建德教谕,稼轩书院、江东书院山长,铅山州学教谕,台州教授。著有《读书分年日程》、《畏斋集》。
祝蕃,字蕃远,玉山人。师事陈苑,得陆学之传,笃信陆九渊“发明本心”之说。曾任高节书院山长,后任饶州教授、浔州总管经历。与陈苑的另外3位高足弟子李存(1281~1354年)、舒衍、吴存光并称“江东四先生”。
郑玉,字子美,号师山,歙县人。生平深研六经,尤精《春秋》。不求仕进,而倾心于教育。由于前来从他受业的人太多,他的寓所难以容纳,弟子们为他建造了师山书院以供他讲学所用。至正十四年(1354年),被授翰林待制、奉议大夫,他托病不受。后朱元璋(1328~1398年)部将率军入徽州,邀他出山,以固辞被囚,自缢而死。其学以调和朱、陆之争为特色。著有《春秋经传阙疑》、《师山文集》。
宋濂,字景濂,金华人。曾从闻人梦吉受《春秋》,后从柳贯(1270~1342年)、黄缙(1277~1357年)、吴莱(1297~1340年)受业。至正(1341~1368年)间,被荐授翰林编修,未接受。朱元璋称吴王后,授以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明初,诏修《元史》,充任总裁官。后历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致仕后,因其孙宋慎与胡惟庸(?~1380年)案有关,被贬谪茂州,途中,在夔州去世。其学也具有调和朱、陆的特点。他在元朝后期,曾讲学于浦江的东明书院。著作有《宋文宪公全集》。
元代曾在书院肄业的著名人物有许谦(1270~1337年)、柳贯、泰不华(1304~1352年)、陈南宾、方孝孺(1357~1402年)等。
许谦,字益之,号白云山人,金华人。31岁时,听说金履祥讲学于兰溪的仁山书院,便前往受业。后隐居东阳八华山中,开门讲学,弟子很多。他与何基、王柏、金履祥同为金华朱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并称“金华四先生”。著作有《读书丛说》、《读四书丛说》、《白云集》等。
柳贯,字道传,浦江人。曾从金履祥受业于兰溪的重乐书院。后历任江山县学教谕、江西儒学提举、翰林待制等。与黄缙、虞集(1272~1348年)、揭傒斯(1274~1344年)并称“儒林四杰”。著作有《待制集》。
泰不华,蒙古伯岳吾氏,字兼善,原名达普化,元文宗赐名泰不华。世居白野山,因父亲塔不台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录事判官而侨居台州。从周仁荣受业于美化书院。至治进士。历任集贤修撰、中台监察御史、礼部尚书、台州路达鲁花赤等。曾参与修撰宋、辽、金三史。著作有《顾北集》。
陈南宾,原名光禄,茶陵人。早年读书于岳麓书院。至正进士。官全州学正。明初,由无棣丞官至蜀府左长史。曾在国学任教20年。
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学者称正学先生,宁海人。元末,师事宋濂于浦江的东明书院。洪武(1368~1398年)间,任汉中教授。惠帝即位后,历任翰林侍讲、侍讲学士、文学博士。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即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的军队入京师(今江苏南京),因拒绝为朱棣起草登极诏书,被害。著作有《逊志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