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时期的书院发展史上,朱熹是一位有着特殊历史地位的人物。他不仅积极参与了书院的创建与兴复,而且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书院教育家。他在书院事业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对于南宋乃至以后书院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云谷老人等,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出生于南剑州的尤溪县,曾先后侨居于崇安武夷山与建阳的考亭。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初任同安县主簿。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被命知南康军。淳熙八年,改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光宗绍熙间,先后被命知漳州、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与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罢官。后病逝于建阳考亭。
朱熹的父亲朱松(1097~1143年)是二程再传弟子罗从彦的学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朱熹自幼便受到二程思想的熏染。父亲去世后,朱熹曾问学于父亲的友人刘子翚(1101~1147年)、刘勉之(1089~1149年)与胡宪(1084~1162年)。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以后,他又以父亲的同门友人李侗(1093~1163年)为师,得以领悟到二程思想的真谛。在此基础上,他广收博采,集北宋以来理学思想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他认为“理”(又称“天理”、“太极”)是宇宙的根源,未有天地,先有此“理”,“理”先“气”后;万物各有其理,其理皆为“天理”的体现(即所谓“理一分殊”);“性”分“义理之性”(又称“天地之性”、“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前者为人性所固有的“天理”,纯粹至善,后者则为“理与气杂”(《朱子语类》卷四),人因所禀赋的“气质”清浊不同而有善有不善。他还提出“知先行后”说;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以“三纲五常”为“天理”的体现,认为夏、商、周三代是“天理”流行的“王道”政治,三代以后的秦、汉至唐则是“道统”中断、“人欲”横流的“霸道”政治,主张“存天理,去人欲”,恢复三代“王道”之治;并提倡“格物致知”以“穷理”,即通过“格物”去体认“天理”,强调为学之道以“穷理”为先,而“穷理”又须“居敬”,即使身心时常保持一种“如有所畏”(同上书卷十二)的状态。他生平博览群书,举凡经史、诸子、佛道、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学问,无不予以探究,是一位大学问家。由他所创立的学派被称为“闽学”或考亭学派。其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伊洛渊源录》、《资治通鉴纲目》、《参同契考异》、《楚辞集注》,以及后人编纂的《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
朱熹进士及第后的50余年中,从政的时间加起来不过10年多一点时间,在朝中做官仅40天。他一生主要从事的活动是教育与学术。朱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虽然并不限于书院教育,但事实上,只有书院教育才是朱熹所从事的一项最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朱熹之所以重视书院教育,一方面是因为在他所生活的时代,理学尚不为当权者所认可,只好通过书院来传播;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对当时已沦为科举制度附庸的官学深为不满。他曾尖锐批评当时官学的弊端,指出:在这种学校中,无论教师所教的还是士子所学的,都是忘本逐末、唯利是图的一套,至于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则全然被他们抛在了一边,这就势必造成“人才日衰”(《朱文公文集·静江府学记》)的局面。从这里可以看出,官学教育的腐败,也是促使朱熹重视书院教育的原因之一。
朱熹一生曾在多所书院从事过教育活动。乾道三年(1167年),他在出游长沙,拜访张栻时,曾讲学于城南书院与岳麓书院;淳熙七年(1180年),他在重建白鹿洞书院初步告成后,也曾一再到该书院讲学或回答生徒的质疑问难,“诲诱不倦”(王懋竑《朱子年谱》卷二上);绍熙五年,他在策划修复岳麓书院的同时,曾重到该书院讲学;“庆元党禁”期间,他一度避地古田时,还曾讲学于当地的溪山书院与螺峰书院。在长期闲居于崇安与建阳两地时,他则主要讲学于由他一手创建的寒泉精舍、武夷精舍与竹林精舍。此外,他还曾讲学、授徒于东阳的石洞书院与建阳的瑞樟书院等处。
在朱熹的书院教育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推他在白鹿洞书院所从事的教育活动。这主要是因为,在这所书院里,他除了亲自讲学以外,还为该书院制定了一份学规,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学规》或《白鹿洞书院教条》)。在这份学规中,朱熹明确地指出书院的教育宗旨是进行关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教育,明确规定了书院生徒的为学顺序,包括“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5个步骤,并指出“笃行”包括“修身”、“处事”、“接物”3项。“修身”的要点是“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的要点是“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的要点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值得注意的是,在谈到为学顺序时,朱熹还强调指出:“学”、“问”、“思”、“辨”这4个步骤都是为了“穷理”,而他所说的“穷理”,联系他的“天理”观来看,实际上是指穷究和体认“天理”,亦即“五伦”之“理”。因此,他所说的第5个步骤——“行”,自然是指对“天理”亦即“五伦”的践履了。从这里可以看出《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一个鲜明地体现了程朱派理学教育思想,旨在维护封建纲常伦理的学规。同时也应看到,在这一学规中所体现出的把道德教育置于学校教育首位的精神,则是与当时官学中所充斥的那种只知追逐功名利禄的腐败风气相对立的。而且,这一学规中所体现出的重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精神,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朱熹在长期从事书院教学等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曾提出过不少有价值的教学原则与方法,除了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有所体现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以外,还有重视教育学生立志与启发式教学、博专结合等。朱熹还主张以15岁为界,将学校教育划分为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两个阶段,并曾提出过一套被称为“朱子读书法”的读书方法(即其门人所辑录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6条),以指导生徒的读书学习,其中也分别蕴含着一些有价值的教学经验与读书经验。朱熹除了曾在白鹿洞书院实施其《白鹿洞书院揭示》外,还在以后知潭州时,将其实施于岳麓书院,从而扩大了这份学规的影响。后来,朱熹的弟子刘爚在任国子司业时,还奏请皇上将这份学规颁示太学。于是,淳祐元年,宋理宗亲笔手书《白鹿洞书院揭示》赐予太学,这意味着《白鹿洞书院揭示》已成为御颁的教育方针。从此,这一学规被愈来愈广泛地推行于南宋与元、明、清各代的书院,并对官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宋时期,曾在书院讲学或充任主持人的著名人物除了朱熹,还有胡安国、胡宏、张栻、吕祖谦、陆九渊、陈亮、叶适(1150~1223年)、黄榦(1152~1221年)、蔡沈(1167~1230年)、真德秀(1178~1235年)、魏了翁、王柏(1197~1274年)、刘辰翁(1232~1297年)等。
胡安国,字康侯,崇安人。绍圣进士。历任太学博士、给事中、宝文阁直学士等。为学私淑(音sishu,指未能亲自受业但敬仰其学术并尊之为师)程颐。绍兴间,曾授徒于碧泉书院。著有《春秋传》、《资治通鉴举要补遗》等。
胡宏,字仁仲,崇安人。胡安国之子。以父荫补右承务郎,终生未仕,长期隐居于衡山之下,学者称五峰先生。他早年从父亲受学,又曾师事程门高弟杨时与侯仲良,与父亲一同成为南宋理学中湖湘学派的创始人。绍兴间,他也曾讲学于碧泉书院,还曾讲学于道山书院。著有《知言》、《五峰集》等。
张栻,字敬夫,一字钦夫,号南轩,绵竹(今四川广汉)人,侨居衡阳。以父荫补承务郎。由直祕阁历官至右文殿修撰。他早年从胡宏问学于碧泉书院,为学首重明“义利之辨”,并重视对伦理道德的践履。他是湖湘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曾讲学于善化城南书院与岳麓书院。著有《论语解》、《孟子说》、《南轩集》等。
吕祖谦,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先世原居河东,后相继移居寿春(今安徽寿县)、开封,自曾祖始居婺州。隆兴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历任太学博士、秘书郎、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等。他自幼深受先世“中原文献”之学的影响,后师事林之奇、汪应辰、胡宪。其学以调和朱(熹)、陆(九渊),倡导学以致用,并重视历史研究为特征。由他所创立的学派被称为“婺学”(又称“吕学”)或金华学派。他曾讲学于丽泽书院,又曾讲学于东阳的石洞书院,并曾与朱熹一同纂辑《近思录》于寒泉精舍。著作有《东莱左氏博议》、《春秋左氏传说》、《春秋左氏传续说》、《吕氏家塾读诗记》、《历代制度详说》、《东莱集》等。
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又号象山翁,学者称象山先生,金溪人。乾道进士。初任靖安主簿,后任崇安主簿、国子正等。53岁时出知荆门军,次年病逝。他曾提出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即理”(《象山全集·与李宰二》)说,以“心”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并以“发明本心”即对封建伦理的自我反省和认识为修养方法。由他所创立的学派被称为“心学”或象山学派。他于淳熙八年曾应朱熹的邀请,讲学于白鹿洞书院,后主讲于象山精舍,从学者很多。著作有《象山先生全集》。
陈亮,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人。绍熙进士。被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尚未赴任即已去世。生平关心国事,力主抗金,反对苟安,因受权贵嫉恨,3次被诬入狱。他在世界观与认识论方面,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盈宇宙者无非物”(《龙川文集·经书发题》),强调人的才能取决于实际活动的磨炼。又曾与朱熹多次进行“王霸义利之辨”,批评朱熹将历史分为三代与三代以后两截的复古倒退历史观,并提倡事功之学,注重功利,反对空谈心性。以他为代表的学派被称为永康学派。他曾授徒于龙川书院。著作有《龙川文集》等。
叶适,字正则,学者称水心先生,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淳熙进士。历任平江节度推官、国子司业、宝文阁待制兼江湖制置使等。他在世界观与认识论方面,也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物之所在,道则在焉”(《习学记言序目》卷四十七),肯定“道”存在于事物之中,并将“格物”解释为“以物用而不以己用”(《水心别集·进卷·大学》),即认为人的主观认识应服从于客观实际。为学力主“务实而不务虚”(同上书《补遗·奏札》),提倡事功之学,反对空谈义理。他是永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讲学于东阳的石洞书院。著作有《水心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序目》等。
黄榦,字直卿,学者称勉斋先生,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系朱熹的门婿。自淳熙三年(1176年)始,师事朱熹。朱熹建成竹林精舍后,又往问学。历知新淦县、安庆府等。其学承袭朱熹,对传播朱学贡献甚大。他在任新淦县令时,曾讲学于高峰书院;知安庆府时,也曾讲学于当地书院。此外还曾讲学于白鹿洞书院。著作有《经解》、《黄勉斋文集》。
蔡沈,字仲默,学者称九峰先生,建阳人。蔡元定(1135~1198年)之子。“庆元党禁”中,其父以布衣被编管道州,他徒步相随。父亲去世后,返归故里,隐居不仕。他曾从朱熹问学于竹林精舍,并遵照朱熹所嘱,精研《尚书》,撰成《书集传》(该书为元朝以后科举考试所用的标准注本)。又曾讲学于南山书院。著作有《洪范皇极》等。
真德秀,字景元,后改希元,学者称西山先生,建宁浦城(今属福建)人。庆元进士。历任南剑州判官、江东转运副使、户部尚书、参知政事等。为学私淑朱熹,对朱熹倍加推崇。理学在理宗淳祐间取得正宗地位,与他的努力密不可分。他曾讲学于延平书院。著作有《西山文集》、《大学衍义》等。
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历任佥书剑南节度判官、兵部郎中、端明殿学士等。他与真德秀齐名。曾与朱熹弟子李燔、辅广为友,故为学私淑朱熹,并对程朱理学倍加推崇,但陆学也对他有一定影响,他在闲居靖州时,曾讲学于鹤山书院,许多士子从他问学。他还曾讲学于东阳的石洞书院等处。著作有《九经要义》、《鹤山集》等。
王柏,字会之,号长啸,又号鲁斋,婺州金华人。曾师事黄榦的弟子何基(1188~1268年),后受聘讲学于丽泽书院与上蔡书院。他学宗朱熹,但不墨守。著作有《鲁斋集》、《书疑》、《诗疑》等。
刘辰翁,字会孟,号须溪,庐陵人。早年为吉州白鹭洲书院生徒。景定三年(1262年)廷试对策,因所言触犯权臣贾似道(1213~1275年),被置于丙等。曾任濂溪书院山长,后被荐为太学博士,固辞不就。宋亡不仕。他是南宋末的杰出词人,作品富于爱国精神。著有《须溪集》等。
南宋时期,曾在书院受学的著名人物,除了上面提到的张栻、黄榦、蔡沈、刘辰翁以外,还有蔡元定、陈淳(1159~1223年)、祝穆、刘爚、余玠(?~1253年)、江万里(1198~1275年)、文天祥(1236~1283年)、张(1236~1302年)、吴澄(详见本书元代部分)等。
蔡元定,字季通,学者称西山先生,建阳人。曾师事朱熹,问学于寒泉精舍。朱熹对他不以弟子看待,对于那些初次前来问学的人,朱熹一般先让他代为指导。庆元二年,因韩侘胄禁“伪学”,被谪道州。生平博览群书,尤深于象数学。著作有《皇极经世指要》、《律吕新书》、《大衍详说》、《西山公集》等。
陈淳,字安卿,人称北溪先生,漳州龙溪(今福建漳州)人。朱熹知漳州时,曾从受学,后又从学于竹林精舍。嘉定间,被授安溪主簿,尚未到任,即已去世。为学专宗朱熹,力排陆学。著有《北溪全集》、《北溪字义》等。
祝穆,原名丙,字和甫,崇安人,原籍歙州(今安徽歙县)。曾祖祝确是朱熹的外祖父。他曾与胞弟祝癸一同从朱熹受学于武夷精舍。后被授迪功郎。著有《事文类聚》、《方舆胜览》、《群书一览》等。
刘爚,字晦伯,建阳人。曾师事朱熹于寒泉精舍。乾道进士。由山阳主簿历官至权工部尚书。著有《云庄集》。
余玠,字义夫,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北)人。年少时,曾为白鹿洞书院生徒。后入淮东制置使赵葵幕,以战功补进义副尉,历官至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入川后,整顿政务,严肃军纪,并筑青居、钓鱼等城,屯兵聚粮,以抵御蒙古军的入侵。后因朝廷听信谗言,召赴临安,闻命后暴卒。
江万里,字子远,都昌人。曾肄业于白鹿洞书院,又曾入太学读书。由池州教授历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破饶州后,投水而死。他生平热心于书院教育,先后在知吉州与权知隆兴府时,分别创设过白鹭洲书院与宗濂书院。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人。曾肄业于白鹭洲书院。宝祐四年(1256年)举进士第一,因父丧归里。开庆元年(1259年)以后,任宁海军节度判官、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湖南提刑等。德祐元年知赣州时,元兵东下,朝廷下诏号召勤王。他组织抗元武装,率兵入卫临安,被命知平江府。次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派赴元营议和,因怒斥元丞相伯颜(1236~1295年),被扣留。旋于镇江脱逃,南下至温州。端宗即位,重任右丞相,坚持抗元斗争。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被俘于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囚禁3年,宁死不屈。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初)从容就义。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
张,字达善,导江(今四川灌县东)人,侨寓江左。王柏讲学于上蔡书院时,曾从受业。元初,被聘至江宁,教授生徒。又曾讲学于扬州,来学者甚众,被尊称为导江先生。后因大臣推荐,被命为孔、颜、孟三氏教授。著有《经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