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校 > 书院 > 正文

书院起源丨五代的书院

时间:2019-12-08 14:14     来源:《书院史话》     作者:樊克政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唐天祐四年(907年),朱温(852——912年)废唐称帝,改元开平,建立了后梁(907——923年),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天祐四年(907年),朱温(852——912年)废唐称帝,改元开平,建立了后梁(907——923年),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其时,在北方,是后梁、后唐(923——936年)、后晋(936——947年)、后汉(947——950年)、后周(951——960年)5个王朝的频繁更迭;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则是除去北汉以外的吴、吴越、前蜀、楚、闽、南汉、南平、后蜀、南唐九国割据称雄的局面。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断。这一方面使书院难以有很大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使官学废弃殆尽,以致继唐末战乱之后,士子求学愈发成为一种社会问题,从而使书院幼芽有可能继续滋长。事实上,在个别有适宜条件的地区,书院还是有所发展的。

  这一时期较为重要的书院,首推南唐境内德安东林山下的东隹书堂。该书堂始建于唐末。从《江州陈氏义门宗谱》所载陈崇立于唐大顺元年(890年)的《家法三十三条》来看,该书堂当时不仅吸收陈氏本族子弟入学,而且接纳外地士子前来修业,书堂中还设专人负责管理书籍。因此,该书堂在唐末已具有教育功能,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值得注意的是,南唐时,该书堂又有了明显的发展。北宋开宝二年(969年),著名学者徐锴应东隹书堂的门生章谷所请,为该书堂写过一篇《陈氏书堂记》。从中可知,在南唐烈祖李昪(888——943年)至后主李煜(937——978年)统治期间,该书堂已拥有数十间学舍、上千卷图书和多达2000亩的学田,以供四方人士前来游学和本族子弟就学之需,并造就出一些知名之士。另据有关资料来看,这时该书院还有了“义门书院”的名称。所以,至迟在这时,东隹书堂无疑已是一所具有一定影响的家庭化书院了。

  除东隹书堂外,这一时期,南唐境内还有匡山书院、梧桐书院等。

  匡山书院在太和(今江西泰和),罗韬建。罗韬,字洞晦,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后唐明宗长兴(930——933年)间,曾被授端明殿学士,辞不就职。归里后,因喜爱匡山山水而迁居太和,建书院于匡山山麓,从学者甚众。

  梧桐书院在奉新梧桐山下,系当地人罗靖、罗简兄弟讲学之所。罗靖,字仁节,罗简,字仁俭,并称二罗先生。南唐时,他们累辞官府的征召,一直在书院从事教学活动,以布衣终老。他们的门人分别称他们为中庸先生、诚明先生。

  还应提到,在南唐境内,有一所庐山国学。它是宋朝以后著名的白鹿洞书院的前身,因而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有必要予以说明。

  庐山国学又名白鹿洞国学、白鹿洞学馆、白鹿国庠、白鹿国学、庐山书堂等,位于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白鹿洞的得名,与李渤(773——831年)有关。李渤,字浚之,洛阳人。唐贞元(785——805年)间,他与兄长李涉(字清之)曾在这里隐居读书。由于他们养一白鹿自随,故人们称他们为白鹿先生。其隐居地因“四山回合,似洞”(毛德琦《白鹿书院志》卷三),则被称为白鹿洞。后来,李渤做了江州刺史,在白鹿洞营建台榭,种植花木,并引来流水,使之成为一处景观。于是,白鹿洞随之而逐渐闻名。庐山国学始建于南唐升元(937——942年)间。其时,南唐当局在建学的同时,还设置学田以供给生徒所需,并任命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洞主,负责教学。

  南唐时,除李善道外,在庐山国学任教的还有陈贶、朱弼等人。

  陈贶,南闽人。平生热衷于教育,不爱做官。南唐元宗李璟(916——961年)曾亲自召见过他,授以江州士曹掾的官职。他固辞不受,依旧回到庐山从事教学。他在庐山国学任教长达30年,许多生徒都出自他的门下。

  朱弼,字君佐,建州(今福建建瓯)人。他在庐山国学任教时,很善于教学。据载,每当他“升堂讲释”时,“生徒环立,各执疑难,问辩蜂起,弼应声解说,莫不造理。虽题非己出,而事实联缀,宛若宿构”(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三)。可知,他对生徒们在课堂上提出的各种问题,都能迅速做出合理的解答。虽然那些问题都是由生徒们临时提出来的,他却能通过自己的解答,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仿佛那些问题都是他事先想好了似的。因此,他深受生徒们的爱戴。由于仰慕他的名声,前来庐山国学肄业的生徒,也比以往多出好几倍。南唐灭亡以后,他曾任衡山主簿,后为南岳庙令。

  南唐时的庐山国学曾造就出不少人才,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李中、伍乔、江为、刘洞、杨徽之(921——1000年)、卢绛、蒯鳌、段鹄、孟归唐、李寅、何昼、刘式等。

  李中,字有中,九江人。早年肄业于庐山国学,后任新淦令等。著有《碧云集》。

  伍乔,庐江人。曾在庐山国学肄业数年。后举进士,任歙州通判、考功员外郎。能诗,精于《易》。南唐灭亡后,隐居不仕。

  江为,建阳人。曾在庐山国学从陈贶受业。有诗集行世。

  刘洞,庐陵人。曾在庐山国学从陈贶学诗。其诗长于五言,自号“五言金城”。李煜即位后,他曾献诗百篇。去世后,有遗集行世。

  杨徽之,字仲猷,浦城人。年少时,即好学。闻庐山国学之名,前往,肄业。后周显德(954——960年)中,举进士,北宋乾德(963——967年)中,任天兴令。后历任峨眉令、侍御史、礼部侍郎、翰林院侍读学士。

  卢绛,原名兖,字晋卿,南昌人。曾在庐山国学从朱弼受业。南唐后主时,官江巡检、昭武军节度留后。后降宋,被授冀州团练使。

  蒯鳌,宣城人。家贫好学,入庐山国学,从朱弼受业。北宋太平兴国(976——983年)间,举进士,历官至殿中丞。

  段鹄,字正己,永新人。曾在庐山国学读书10余年。后于北宋端拱(988——989年)间举进士,任大理寺丞。

  孟归唐,建阳人。与段鹄同入庐山国学读书,能诗。北宋开宝(968——975年)中,被授秘书省正字,历官至大理寺丞,后贬为袁州司户。

  李寅,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与段鹄、孟归唐同入庐山国学读书。北宋雍熙二年(985年)举进士,任衢州司理参军。

  何昼,永新人。年少时读书于庐山国学。北宋开宝五年(972年)举进士,官至凤翔观察推官。

  刘式,字叔度,清江人。曾读书于庐山国学,后举进士。北宋初,任鸿胪、大理寺丞,刑部郎中等。他的五世孙刘清之(1134——1190年)藏有他手抄的《孟子》、《管子》,据说就是他在庐山国学读书时的“日课”。

  在分裂混乱的五代时期,南唐的书院却能有所发展,其庐山国学尤能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较为显著的成就,绝不是偶然的。首先,当时南方诸国相比中原地区战乱较少,人民的生活环境较为稳定,因而社会经济仍能呈向上发展的趋势,而南唐在南方诸国中,又“比同时割据诸国,地大力强”(陆游《南唐书》卷二),堪称“大邦”,这种情况自然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其次,南唐的三位君主李昪、李璟和李煜都喜好儒学,李璟、李煜又都酷爱文学,是著名的词人,他们都很重视文化教育,李璟还曾亲临庐山国学视察过。南唐君主的这种重视与关切,显然也是南唐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代时期,除南唐以外,在其他地区也曾建有新的书院,如洛阳的龙门书院、登封的太乙书院以及窦禹钧在其家乡渔阳(今天津蓟县)所建的书院等。其中,窦禹钧所建的书院有房舍数十间、图书数千卷,礼聘德才兼备的儒士担任教师,并为那些前来求学、出身寒微的贫苦士子提供所需的学习条件。

  从以上可以看出,五代时期,有的书院已有了较多的藏书,并能为家境贫寒的学习者提供资助;有的书院还有了专供解决办学经费问题的学田。此外,在作为白鹿洞书院前身的庐山国学中,还出现了“升堂讲释”的教学形式和“日课”。所有这些,都势必对以后的书院发展产生影响。不过也要看到,这一时期,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为数依旧极少。在书院发展的漫长历程中,这一时期无疑仍未超出萌芽的阶段。书院起源丨五代的书院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