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这一名称肇始于唐代。
唐代书院有官方所设的,也有私人所建的。唐代中央政府所设的书院相继称为乾元书院、丽正书院与集贤书院。说到这种书院,就不能不提到唐玄宗(685——762年)在位时整理内库(即皇宫府库)图书的活动。
原来,我国的图书事业发展到隋代已具有较大的规模。唐王朝建立后,一方面继承了隋朝政府的藏书,另一方面又一再从民间搜集、收购图书,并命人整理、校勘、写录、收藏。但到了开元初年,由于在此以前较长一段时间里,封建统治者对图书事业重视不够,内库图书残缺遗逸、篇卷错乱的状况十分严重。为此,唐玄宗亲自发起了一场整理图书的活动。
综合《旧唐书》、《新唐书》、《集贤注记》、《唐会要》的有关记载,这一活动的主要经过大致如下。
开元三年(715年)冬,玄宗首次指示侍读马怀素与褚无量整理图书。开元五年(717年),玄宗在东都洛阳正式下令部署,在东都乾元殿东廊下,分经、史、子、集四部校写内库图书,并广采天下异本,传写、收藏,称为乾元书院或乾元院。院内设刊正官四人,以其中之一的褚无量为判院事,负总责,又设押院中使一人、知书官八人。
开元六年十二月,乾元院改称丽正修书院,又名丽正书院或丽正院(次年,徙书于东都东宫丽正殿),设置修书使与检校官,改修书官为丽正殿直学士。此后几年间,先后由褚无量、元行冲、张说继续领导搜书、校书,并从事编目、编纂书籍等工作。同时,院内还相继增设了文学直与修撰、校理、刊正、校勘官以及丽正院修书学士,又先后在西京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光顺门外与东都明福门外,也设置了丽正书院。
开元十三年(725年),张说等修撰《封禅仪注》一书告成。为庆贺这件事,同年四月,玄宗亲自在集贤殿宴请有功之臣。在这次宴会上,玄宗下令将丽正修书院改称集贤殿书院,又名集贤书院或集贤院(后又在西京兴庆宫和丰门南与临潼华清池北横街西也设立了集贤书院)。院内五品以上为学士,五品以下为直学士。以宰相一人为学士知院事,常侍一人为副知院事,又置判院一人、押院中使一人。后又设修撰官、校理官、留院官、文学直、书直、画直等,政府定量供给纸、墨与制笔所需的兔皮,继续从事图书的搜集、校写与编纂等。到开元十九年(731年)冬,集贤书院经过自乾元书院以来对图书的不断整理、补充,已建立了一套规模甚为可观,并较为系统的藏书。院中藏书共计80080卷,其中经库13752卷,史库26820卷,子库21548卷,集库17960卷。
从上述可以看出,集贤书院及其前身乾元书院与丽正书院,是在开元年间由唐玄宗亲自发起的整理内库图书的活动中,依次出现的一种以图书的搜集、校理与收藏为主要职责的机构。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有关历史记载与《全唐诗》中的有关诗作还表明,集贤书院中所设学士的职责,除了主要从事图书方面的工作以外,还有承旨撰文、侍讲侍读以及征求贤才、建言筹策等。不过,这并不能改变集贤书院作为从事校书、藏书事业的机构的基本特性。所以,集贤书院同乾元书院、丽正书院一样,与作为学校性质的书院是名同而实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