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校 > 时习 > 正文

赵嘉福:一片匠心护古籍

时间:2019-12-07 15:51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董少校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赵嘉福已经74岁了。这位只有高中学历的老人,至今依然是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的主力之一。在古籍保护领域,他耕耘了大半辈子。常有人劝他,把半个多世纪积累的古籍修复经验写下来,变为教材。

 

  赵嘉福已经74岁了。这位只有高中学历的老人,至今依然是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的主力之一。

  在古籍保护领域,他耕耘了大半辈子。常有人劝他,把半个多世纪积累的古籍修复经验写下来,变为教材。

  但他未写一字。

  “古籍修复,要讲究火候、分寸、手感,文字没办法表达这些东西,只能依靠口传亲授以及大量实践。”赵嘉福说。

  他怕别人看了他的记录而闯祸,于是宁可不留只言片语。

  时光倒回半个多世纪。那时,20岁左右的赵嘉福师从碑刻圣手黄怀觉。师傅并不多话,只给赵嘉福两把刀,让他去磨,一磨就是几个月。赵嘉福磨一把交给师傅一把,师傅一看,就丢一边去。

  直到某天,黄怀觉拿起赵嘉福磨的刀,刻起了字。赵嘉福知道,他这个徒弟,师傅认了。

  时代变幻,这一行里,师生们越来越注重交流,但是“沉默”,依然是行当里的秘诀。

  一个人的心性、技术,都由沉默滋养、成长,最终,成为古籍的保护人。

  他的“爱”练就五项全能,把古籍新碑留在人间

  1961年,18岁的赵嘉福调入上海图书馆,被分配至古籍修复小组。

  这个行当由来已久,以往主要存在于民间书画装裱作坊,1949年以后,许多古籍修复名家聚拢到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博机构。赵嘉福正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古籍修复师。

  古籍修复小组都是老先生,年纪大的七十多岁,年轻的也有六十多岁,五十几岁的就算是“小伙子”。从没接触过古籍修复的赵嘉福作为培养对象开始了“师傅带徒弟”式的学习。

  黄怀觉干活的时候,他就在旁边打下手,递工具,然后自己再慢慢上手。身为学徒,赵嘉福要反复模仿、揣摩师傅的手法、刻碑的节奏,甚至声音。

  到最后,赵嘉福把门一关,待在里面刻碑,外边的人听着声音、节奏都跟师傅一样,“这就算可以了”。

  除了学习古籍修复专业技术,赵嘉福还要练书法。这是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对年轻人的要求。他对年轻人说:“做古籍修复、刻碑传拓,你不会写字,刻出来的东西就提高不了,境界不够,那顶多只能做个匠人。只有理解了书法,懂得运笔,刻出来的字才有精神。”

  练书法让赵嘉福受益很多。去过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的人,往往对江泽民题词“丹心碧血为人民”印象深刻,坚硬的石块上流淌着书法的韵律,颂扬着革命先烈的崇高人格力量。鲜为人知的是,这七个大字即由赵嘉福镌刻。

  如今的赵嘉福,修复古籍、书画装裱、刻碑帖、拓碑帖、裱碑帖样样精通,堪称“五项全能”,也留下不少佳话。

  有一次,上海某公司拿着一件书法找到赵嘉福。那是一位领导的题词,中间有一个字写错,公司希望能把它变成一件“正确”的书法。赵嘉福告诉来人把当初用的同款墨和宣纸找来。他模仿笔迹写了一个正确的字,然后把错字挖下来,替换为新写的内容,装裱后天衣无缝,即使近距离细看,也难以发现破绽。

  当然,这样的绝活儿不能乱用。“这可不能随便挖补。正面看是修复字画,一不小心越过界,就是造假了。”赵嘉福说。

  碑刻也是赵嘉福用情甚笃的领域,把名人书画从宣纸“搬”到石头上,风神独具。在上海豫园,俞振飞写的古戏台对联、陈从周题字等都是赵嘉福刻的。他的碑刻作品还包括龙华寺的赵朴初书《重修龙华寺碑记》、顾廷龙书沈钧儒生平碑,以及由领导人题写的“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世纪大道”“上海市民主党派大厦”等,累计上百块,成为新时代的文化景观。

  如今,赵嘉福已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掌握古籍修复、碑刻传拓、碑帖书画装裱等技艺的全面人才,也是最年长的古籍修复师之一。尽管已经74岁高龄,他也丝毫没有歇手的打算。

  “只要我能动得了,我想就会一直干下去。”他说。

  他的“盼”多途径培养学生,让修复技艺后继有人

  赵嘉福的工作生活中有两个主题,一个是修复古籍,让老祖宗创造的宝贝流传下去;一个是培养学生,把拿手绝活儿都教给年轻人。退休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重心越来越向后者转移。

  上世纪80年代,上海图书馆受文化部委托举办古籍修复培训班,赵嘉福由此为各省市图书馆培养新一代保护修复人才。上海图书馆的张品芳、邢跃华就是当时与赵嘉福结下师生情的学员,他们全面学到古籍修复、刻碑传拓、书画碑帖修复装裱等技艺,成为当今上海图书馆古籍修复的骨干力量。

  赵嘉福在各期培训班中累计指导了50多名学员,遍布全国各地,他们有的已是师傅,带出下一届徒弟。如今,赵嘉福依然在辽宁省图书馆、重庆图书馆担任国家级古籍保护与修复技艺传习所导师,每年前往授课。

  此外,赵嘉福还在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复旦大学传习所担任导师,通过师徒结对,指导复旦图书馆古籍修复部门的两名弟子。

  V0345,这是赵嘉福在复旦大学的工号。2014年,也就是赵嘉福获评“中国图书馆榜样人物”这年,年届古稀的他加盟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依托高校平台培养复合型古籍修复人才。

  每周四下午一点半到四点半,赵嘉福在复旦光华楼西楼1601室给2016级专业硕士上课。这里既是讲解理论的地方,也是动手操作的工作间,赵嘉福教学生订线装书、制作册页、拓印碑帖、装裱字画……

  每次上课,他常常不到十二点就到办公室等着了,为有需要的学生“开小灶”。他指导了几名专业硕士,毕业论文大致为修复一种古籍并完成报告,学生常用这段时间向他请教修复的细节方案。

  作为赵嘉福的学生,李洁感到赵老师的匠心中透出一种人格的力量。她说:“他非常坦荡,只要你学,他就会教,那种诚挚的态度总是给我感染,不能辜负了他的心意。而且赵老师非常博学,古籍修复的各种技艺在他身上是‘通’的。”

  有一次,硕士生荣彪把自己刻的印章给赵嘉福看,讨教如何刻得更好。下次上课前,赵嘉福把自己刻的一方印章交给他,印面上还保留着涂墨的痕迹。通常篆刻者会把印章盖出来修修补补,赵嘉福则有种“一次过关”的自信。他告诉荣彪:“我没有清除墨迹,这样你更容易看清刀刻的细节,或许会有更多启发。”

  书法、篆刻本不在赵嘉福的课堂讲授内容之列,当学生对此有需求时,他就现场演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以收藏赵嘉福的书刻作品为乐事。

  人们常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赵嘉福则全然没有这种顾虑,心里期盼的是如何趁头脑手脚都还灵便,把自身掌握的技能全都传给学生。他说:“古籍保护是小众的工作,却是功在千秋的大事业,我希望学生都能掌握真本领,守护好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古籍,也把这种修复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他的“怕”古籍资源不可再生,不能在修复中破坏

  在赵嘉福的心目中,古籍修复是一项非常神圣的工作,被修复的古籍资料属不可再生资源,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闪失。他常说:“祖祖辈辈的东西留到现在,非常不容易,决不能在修复中破坏,必须用更加妥当的状态传给下一代。”

  赵嘉福常接到邀请,到外面公开展示修复技能,但他非常慎重,像传拓这种操作还可以,假如做坏了只是浪费一张宣纸;要现场修复重要古籍、装裱重要字画,他轻易不干。有些工作步骤对时间要求很高,容不得拖延、讲解,一旦有所闪失,就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必须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操作才行。

  在复旦大学教学,赵嘉福时常向学生灌输一种理念,就是古籍修复必须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才能动手,容不得“万一”。学习的时候从替代品开始,转为修复真实的古籍时,要有指导老师在场,以便随时补救。

  事实上,复旦大学图书馆一些重要古籍修复时,往往有赵嘉福“压阵”。年轻的修复师遇到什么难题,赵嘉福一声“别怕,我来”,总可以化解险境。

  不久前,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阅览室里,赵嘉福与李洁讨论硕士论文选题。周围是整柜整柜的古籍善本,赵嘉福手里拿的《海棠辑要》已遭虫蛀缺角,正是若干册受损馆藏善本的缩影。

  李洁问:“把缺角补全后,文字要补吗?”

  赵嘉福建议:“你可以空在那里,也可以我来接笔。我担心你接得不像,别人一看就知道是补上去的。要做到天衣无缝才行。”

  书画遭虫咬、撕毁、火烧之后,可能画面内容缺损。有一种观点认为,修复时要保留历史的痕迹,纸张补好即可,内容保持缺失状态。赵嘉福从师辈那里学到“接笔”的技艺,即按照原有的墨色及作品风格补充上去,几可乱真。

  赵嘉福认为,所谓“保留历史记忆”有可能是一种托辞,接不了笔才这么说,毕竟接笔对书法、绘画乃至染纸、调墨等要求非常高。作为一项对综合素养要求非常高的操作技能,接笔理应保留下来,不能让这一技艺失传。

  “掌握整套的修复技能,没有五年时间不行,专业硕士只有两年,学起来是很紧张的。”赵嘉福分析,“比如做一本线装书,要每根线都有弹力,不装三五本是难以达到的。”为此,教学中他常有种“尽力把学生教好”的紧迫感。

  “怕”损害古籍的背后,实际源于对古籍的敬畏和对古籍修复工作的热爱。这些年,他的眼力已有下降,便更觉得时不我待,要把自身的技能都献给社会。

  他在古籍保护领域从业56年,变化的是工作地点,不变的是守护历史文化根脉的那片匠心。赵嘉福:一片匠心护古籍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