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校 > 明师 > 正文

墨丨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

时间:2019-12-07 23:42     来源:《墨子间诂》     作者:孙诒让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墨氏之学亡于秦季,故墨子遗事在西汉时已莫得其详。太史公述其父谈论六家之恉,尊儒而宗道,墨盖非其所憙。

 

  墨氏之学亡于秦季,故墨子遗事在西汉时已莫得其详。太史公述其父谈论六家之恉,尊儒而宗道,墨盖非其所憙。故《史记》攟采极博,於先秦诸子,自儒家外,老、庄、韩、吕、苏、张、孙、吴之伦,皆论列言行为传,唯於墨子则仅于《孟荀传》末附缀姓名,尚不能质定其时代,遑论行事?然则非徒世代绵邈,旧闻散佚,而墨子七十一篇其时具存,史公实未尝详事校覈,亦其疏也。今去史公又几二千年,周秦故书雅记百无一存,而七十一篇亦复书阙有闲,征讨之难,不翅倍蓰。然就今存《墨子》书五十三篇钩考之,尚可得其较略。盖生于鲁而仕宋,其平生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屡游楚,前至郢,后客鲁阳,复欲适越而未果。《文子》书偁墨子无暖席,班固亦云“墨突不黔”,斯其譣矣。至其止鲁阳文君之攻郑,绌公输般以存宋,而辞楚越书社之封,盖其荦荦大者。劳身苦志以振世之急,权略足以持危应变,而脱屣利禄,不以累其心。所学尤该综道蓺,洞究象数之微。其于战国诸子,有吴起商君之才而济以仁厚;节操似鲁连而质实亦过之,彼韩、吕、苏、张辈复安足算哉!谨甄讨群书,次弟其先后,略考始末,以裨史迁之阙。俾学者知墨家持论虽闲涉偏驳,而墨子立身应世具有本末,自非孟、荀大儒,不宜轻相排笮。彼窃耳食之论以为诟病者,其亦可以少息乎!

  墨子名翟,姓墨氏。鲁人,或曰宋人。

  案:此盖因墨子为宋大夫,遂以为宋人。以本书考之,似当以鲁人为是。毕沅、武亿以鲁为鲁阳,则是楚邑。考古书无言墨子为楚人者。渚宫旧事载鲁阳文君说楚惠王曰“墨子,北方贤圣人”,则非楚人明矣。毕、武说殊谬。盖生于周定王时。

  汉书蓺文志云“墨子在孔子后”。

  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于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于鲁,墨子学焉。

  案:汉书蓺文志墨家以尹佚二篇列首,是墨子之学出于史佚。史角疑即尹佚之后也。

  其学务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泛爱兼利而非斗,好学而博,不异。又曰兼爱、尚贤、右鬼、非命,以为儒者礼烦扰而不侻,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其称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如此。”故使学者以裘褐为衣,以跂屩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亦道尧、舜,又善守御。为世显学,徒属弟子充满天下。

  案:淮南王书谓孔、墨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主术训。今考六艺为儒家之学,非墨氏所治也。墨子之学盖长于诗书春秋,故本书引《诗》三百篇与孔子所删同,引《尚书》如甘誓、仲虺之诰、说命、大誓、洪范、吕刑,亦与百篇之书同。又曰“吾尝见百国春秋”。而于礼则法夏绌周,乐则又非之,与儒家六艺之学不合。淮南所言非其事实也。

  其居鲁也,鲁君谓之曰:“吾恐齐之攻我也,可救乎?”墨子曰:“可。昔者三代之圣王禹汤文武,百里之诸侯也,说忠行义取天下;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雠怨行暴失天下。吾愿主君之上者尊天事鬼,下者爱利百姓,厚为皮币,卑辞令,亟遍礼四邻诸侯,驱国而以事齐,患可救也。非此,顾无可为者。”鲁君谓墨子曰:“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学,一人者好分人财,孰以为太子而可? ”墨子曰:“未可知也。或所为赏誉为是也,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

  楚人常与越人舟战于江,楚惠王时,公输般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拒之备,楚人因此若势,亟败越人。公输子善其巧,以语墨子曰:“我舟战有钩拒,不知子之义亦有钩拒乎?”墨子曰:“我义之钩拒,贤于子舟战之钩拒。我钩拒,我钩之以爱,揣之以恭;弗钩以爱则不亲,弗揣以恭则速狎,狎而不亲则速离。故交相爱、交相恭,犹若相利也。今子钩而止人,人亦钩而止子,子拒而距人,人亦拒而距子,交相钩、交相拒,犹若相害也。故我义之钩拒,贤子舟战之钩拒。 ”

  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般。公输般曰:“夫子何命焉为?”墨子曰: “北方有侮臣,愿藉子杀之。”公输般不说。墨子曰: “请献十金。”公输般曰:“吾义,固不杀人。”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般服。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般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般曰:“诺。”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窃疾矣。”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糟糠也;荆有长松文梓梗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王曰:“善哉!虽然,公输般为我为云梯,必取宋。”于是见公输般。墨子解带为城,以褋为械。公输般九设攻城之机变,墨子九距之。公输般之攻械尽,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般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公输子谓墨子曰:“吾未得见之时,我欲得宋。自我得见之后,予我宋而不义,我不为。”墨子曰:“ 翟之未得见之时也,子欲得宋;自翟得见子之后,予子宋而不义,子弗为,是我予子宋也。子务为义,翟又将予子天下。”

  案:墨子止楚攻宋,本书不云在何时,鲍彪《战国策》注谓当宋景公时,至为疏谬。惟渚宫旧事载于惠王时,墨子献书之前,最为近之。盖公输子当生于鲁昭、定之间,至惠王四十年以后、五十年以前,约六十岁左右,而是时墨子未及三十,正当壮岁,故百舍重茧而不以为劳。惠王亦未甚老,故尚能见墨子。以情事揆之,无不符合。苏时学谓即声王五年围宋时事,非徒与王曰“请无攻宋”之言不合,而公输子至声王时殆逾百岁,其必不可通明矣。

  楚惠王五十年,墨子至郢献书惠王。王受而读之,曰:“良书也。寡人虽不得天下,而乐养贤人。”墨子辞曰:“翟闻贤人进,道不行不受其赏,义不听不处其朝。今书未用,请遂行矣。”将辞王而归,王使穆贺以老辞。穆贺见墨子,墨子说穆贺,穆贺大说,谓墨子曰:“子之言则诚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墨子曰:“唯其可行。譬若药然,一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大人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岂曰贱人之所为而不享哉?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乎?”鲁阳文君言于王曰:“墨子,北方贤圣人,君王不见,又不为礼,毋乃失士。”乃使文君追墨子,以书社五里[疑当作“五百里”]。封之,不受而去。

  案:楚惠王在位五十七年,墨子献书在五十年,年齿已高,故以老辞。余知古之说盖可信也。以墨子生于定王初年计之,年盖甫及三十,所学已成,故流北方贤圣之誉矣。

  尝游弟子公尚过于越。公尚过说越王,越王大悦,谓公尚过曰:“先生苟能使墨子至于越而教寡人,请裂故吴之地方五百里以封墨子。”公尚过许诺。遂为公尚过束车五十乘以迎墨子于鲁,曰:“吾以夫子之道说越王,越王大说,谓过曰’苟能使墨子至于越而教寡人,请裂故吴之地方五百里以封子’。”墨子曰:“子之观越王也,能听吾言,用吾道乎?”公尚过曰:“殆未能也。”墨子曰:“不唯越王不知翟之意,虽子亦不知翟之意。意越王将听吾言,用吾道,则翟将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抑越不听吾言,不用吾道,而吾往焉,则是我以义粜也。钧之粜,亦于中国耳,何必于越哉?”

  后又游楚,谓鲁阳文君曰:“大国之攻小国,譬犹童子之为马也,童子之为马,足用而劳。今大国之攻小国也,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故大国之攻小国也,譬犹童子之为马也。”又谓鲁阳文君曰:“今有一人于此,羊牛刍豢,雍人但割而和之,食之不可胜食也,见人之作饼,则还然窃之,曰:’舍余食’。不知明安不足乎?其有窃疾乎?”鲁阳文君曰:“有窃疾也。”墨子曰:“楚四竟之田,旷芜而不可胜辟,呼虚数千,不可胜入,见宋、郑之闲邑,则还然窃之。此与彼异乎?”鲁阳文君曰:“是犹彼也,实有窃疾也!”鲁阳文君将攻郑,墨子闻而止之,谓文君曰:“今使鲁四竟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 ”文君曰:“鲁四竟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竟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 ’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案:“三世杀其父”,当作“二世杀其君” 。此指郑人弑哀公及韩武子杀幽公而言,盖当在楚简王九年以后,郑繻公初年事也。或谓三世兼驷子阳弑繻公而言,则当在楚悼王六年以后,与鲁阳文君年代不相及,不足据。

  宋昭公时,尝为大夫。

  案:墨子仕宋,鲍彪谓当景公、昭公时,非也。以墨子前后时事校之,其为宋大夫当正在昭公时。景公卒于鲁哀公二十六年,下距齐太公田和元年,凡八十三年,墨子晚年及见田和之为诸侯,则必不能仕于景公时审矣。

  尝南游使于卫,谓公良桓子曰:“卫,小国也,处于齐、晋之闲,犹贫家之处于富家之闲也。贫家而学富家之衣食多用,则速亡必矣。今简子之家,饰车数百乘,马食菽粟者数百匹,妇人衣文绣者数百人。吾取饰车食马之费与绣衣之财以畜士,必千人有余。若有患难,则使数百人处于前,数百人处于后,与妇人数百人处前后,孰安?吾以为不若畜士之安也。”昭公末年,司城皇喜专政劫君。

  《韩非子》内储说下篇云:“戴欢为宋大宰,皇喜重于君,二人争事而相害也。皇喜遂杀宋君而夺其政。”又外储说右下篇云:“司城子罕杀宋君而夺政。”其事《史记》宋世家不载。史记邹阳传称子罕囚墨子。以墨子年代校之,前不逮景公,后不逮辟公,所相直者惟昭公、悼公、休公三君。《吕氏春秋》召类篇高注云:“春秋,子罕杀昭公”。考宋有两昭公,一在鲁文公时,与墨子相去远甚;一在春秋后鲁悼公时,与墨子时代正相当。子罕所杀宜为后之昭公。惟高云“春秋时”,则误并两昭公为一耳。宋世家虽不云昭公被弑,然秦汉古籍所纪匪一,高说不为无征。贾子《新书》先醒篇、韩诗外传六,并云昭公出亡而复国。而《说苑》云子罕逐君专政,或昭公实为子罕所逐而失国,因误传为被杀,亦未可知。宋世家于春秋后事颇多疏略,如宋辟公被弑,而史亦不载,是其例矣。

  而囚墨子。

  史记邹阳传云“宋信子罕之计而囚墨翟”。索隐云:“汉书作子冉,不知子冉是何人。文颖云:子冉,子罕也”。文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亦作子冉,注引文颖说同,又云“冉音任,善云未详”。《新序》三亦作子冉,盖皆子罕之误。

  老而至齐,见太王田和,曰:“今有刀于此,试之人头,倅然断之,可谓利乎?”太王曰:“利。”墨子曰:“多试之人头,倅然断之,可谓利乎?”太王曰:“ 利。”墨子曰:“刀则利矣,孰将受其不祥?”太王曰:“刀受其利,试者受其不祥。”墨子曰:“并国覆军,贼杀百姓,孰将受其不祥?”太王俯仰而思之曰:“ 我受其不祥。”齐将伐鲁,墨子谓齐将项子牛曰:“伐鲁,齐之大过也。昔者吴王东伐越,栖诸会稽;西伐楚,葆昭王于随;北伐齐,取国子以归于吴。诸侯报其雠,百姓苦其劳而弗为用,是以国为虚戾、身为刑戮也。昔者智伯伐范氏与中行氏,兼三晋之地,诸侯报其雠,百姓苦其劳而弗为用,是以国为虚戾、身为刑戮。用是也,故大国之攻小国也,是交相贼也,过必反于国。”同上。卒盖在周安王末年,当八、九十岁。

  案:墨子卒年无考,以本书校之,亲士篇说吴起车裂事,在安王二十一年;非乐篇说齐康公兴乐,康公卒于安王二十三年,自是以后,更无所见。则墨子或即卒于安王末年。葛洪《神仙传》载墨子年八十有二,入周狄山学道。其说虚诞不足论,然墨子年寿必逾八十,则近之耳。

  所著书,汉刘向校录之,为七十一篇。

  案:墨子书,今存五十三篇,盖多门弟子所述,不必其自著也。《神仙传》作十篇,《荀子》杨注作三十五篇,并非。

  吕不韦曰:“孔、墨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又曰:“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盖墨学之昌几埒洙泗,斯亦盛矣!公输篇墨子之说楚王曰:“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淮南王书亦谓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而荆吴起之乱,墨者钜子孟胜以死为阳城君守,弟子死者百八十五人。则不韦所述,信不诬也。犷秦隐儒,墨学亦微。至西汉,儒复兴而墨竟绝。墨子既蒙世大诟,而徒属名籍亦莫能纪述,惟本书及先秦诸子略纪其一二。今勼集之,凡得墨子弟子十五人,附存三人。再传弟子三人,三传弟子一人,治墨术而不详其传授系次者十三人,杂家四人,大都不逾三十余人,传记所载,尽于此矣。彼勤生薄死,以赴天下之急,而姓名澌灭,与艸木同尽者,殆不知凡几。呜呼悕已!

  (本文选自清代孙诒让所作《墨子间诂·墨子传略》。)

  【延伸阅读】

  南师怀瑾先生:中国文化精神受墨子思想影响很大墨丨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