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校 > 读书 > 元明清 > 正文

“百日维新”中的学校教育改革

时间:2019-12-08 22:10     来源:学校史话     作者:樊克政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主张,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运动由此进入高潮。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主张,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运动由此进入高潮。到同年八月初六(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共历时103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百日维新”期间,在维新派的影响下,光绪帝颁发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法令。其中,有关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有:

  在北京创办京师大学堂

  戊戌变法前的光绪二十二年,李端棻(音fēn)、孙家鼐(1827~1909)就曾相继奏请在京设立大学堂(李的奏折系梁启超代为草拟)。光绪二十四年初,王鹏运又重申此议,光绪帝当即予以批准。后来,在《明定国是诏》中,明确宣布举办京师大学堂,以此作为实行新政的重要措施之一。不久,梁启超受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委托,借鉴日本与西方学制,并参酌本国情形,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上报。光绪帝随即委任孙家鼐为管学大臣,负责大学堂事务,命将原来所设的官书局与新设的译书局,都并入大学堂,校址设于景山东边的马神庙(原四公主府)。这所大学堂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在功课设置上,中、西学并重。其《章程》中规定,该学堂的课程分为普通学与专门学两类。普通学包括经学、理学、中外掌故学、诸子学、初级算学、初级格致学、初级政治学、初级地理学以及文学与体操10种,要求在3年内学完。与此同时,还要求兼习英、法、俄、德、日5种语言文字中的任何一种。专门学则包括高等算学、高等格致学、高等政治学、高等地理学与农学、矿学、工程学、商学、兵学、卫生学10种。学生学完普通学后,可学习其中的一门或两门。《章程》还规定,该大学堂实行大、中、小学三级体制,分列班次,使学生循级而升,并规定各省学堂均归京师大学堂管辖。从而使该大学堂除具有全国最高学府的性质外,还具有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构的性质。这所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戊戌政变后,所有新政均被废除,唯独这所大学堂未被取消,并于同年十一月正式开学,后于民国初年改为北京大学。

  改书院为学堂

  规定各省府、厅、州、县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学校。其中,要求将省会的大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府城的书院改为中等学堂,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此外,对于地方上自行捐办的义学、社学等,也要求一律兼习中学、西学。至于民间祠庙不在祠典者,也要求一律改为学堂,并奖励各省绅民捐建学堂。

  设立各种专门学堂

  明令各省府、州、县“皆立农务学堂”。同时又规定,在已开通商口岸与出产丝茶省份,设立茶务学堂与蚕桑公院。此外,还下令筹设铁路、矿务、医学等学堂。

  派遣留学生

  命各省督抚从学堂中选派学生赴日本等国游学。

  除上述外,在新政中,还有与学校教育关系极为密切的一项重要改革,即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规定乡、会试与生童岁科各试,一律不用八股文,而改试策论。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考中国史事、本朝政治;第二场考时务,“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考“四书”、“五经”。要求取士“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不得以楷法优劣定高下。此外,还谕令设“经济特科”,命三品以上京官与各省督抚、学政分别保荐人才,参加考试。

  上述“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反映出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教育的愿望,是对封建传统教育的重大冲击。尽管这次改革因戊戌政变而夭折,但它产生了广泛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封建传统教育思想对人们的束缚。“百日维新”中的学校教育改革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