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校 > 读书 > 元明清 > 正文

鸦片战争前的清代官学

时间:2019-12-08 22:08     来源:学校史话     作者:樊克政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公元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女真贵族努尔哈赤(清太祖)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境)建立后金政权,后迁都沈阳。其子皇太极(清太宗)于天聪十年(1636年)称帝,并改国号为“大清”。

 

  公元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女真贵族努尔哈赤(清太祖)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境)建立后金政权,后迁都沈阳。其子皇太极(清太宗)于天聪十年(1636年)称帝,并改国号为“大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入关,定都北京。此后,逐渐统一了全国。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社会,自清初到1840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前的近200年间,仍处于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制度基本上依然承袭了明朝的旧制。

  (1)中央官学。

  国子监

  清代国子监又名太学、国学,设立于顺治元年。监内置祭酒(满、汉各1人)、司业(满、蒙、汉各1人)、监丞(满、汉各1人)、博士(满、汉各1人)、助教(汉6人)、学正(汉4人)、学录(汉2人)、典簿(满、汉各1人)、典籍(汉1人)等学官。其中:祭酒与司业总管监务;监丞负责稽考勤惰,纠正过失;博士、助教、学正、学录从事教学;典簿掌管文牍事务;典籍管理图书。自雍正三年(1725年)始,在祭酒之上,增设管理监事大臣1人,以督理监务。

  清代国子监的学生分为贡生与监生两类,通称国子监生。贡生又分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功贡。岁贡:由各省每年从府、州、县学廪膳生中选送入监的学生;恩贡:沿用明制,遇国家庆典或颁布登极诏书,以当年的岁贡生为恩贡生;拔贡:从科试一二等生员中选拔入监的学生;优贡:每三年,由各省从府、州、县学的廪生与增生(廪膳生与增广生的简称)中选送入监的学生;副贡:在乡试中取得副榜,又经礼部复试后入监的学生;例贡:廪生、增生、附生(附学生的简称)或俊秀监生(庶民捐资已取得监生资格者)通过捐纳取得贡生资格的;功贡:清初曾定制,生员立军功二等的,准作监生,又立军功二等的,准作贡生,称为功贡。此制不久即废。监生分为恩监、荫监、优监、例监。恩监:指八旗汉文官学生与算学满、汉肄业生考取入监的学生,此外到国子监辟雍观礼听讲的“圣贤”后裔等,也可被“恩赐”监生;荫监: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的文职官员与京官、外官二品以上的武职官员,可送一子入监,称恩荫,此外死难官员可荫一子入监,称难荫;优监:府、州、县学附生与武生被选送入监的;例监:指庶民通过捐纳取得监生资格者,并不一定在监肄业。

  清代国子监沿袭明制,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作为讲习之所。此外,还按学生是否住监,将他们分为内班(住监者)与外班(不住监者)。最初,内班共150名,每堂25名;外班共120名,每堂20名。乾隆(1736~1795年)初,改为内班180名,每堂30名,内、外班共计300名。嘉庆(1796~1820年)初曾规定,八旗与大兴、宛平两县肄业生因离家近,不许补入内班。此外,还有关于内班生旷大课一次或无故离学三次以上的,罚改外班等项规定。

  清代国子监以“四书”、“五经”、《性理》、《通鉴》诸书为基本教材,并要求学生每日临摹晋、唐名帖数百字。乾隆二年(1737年)曾规定:课程依照宋代胡瑗分经义、治事二斋的遗法。学习经义的,或治一经,或于一经外兼治他经,要求必须学习“御纂”《周易折中》与“钦定”《书经传说汇纂》、《诗经传说汇纂》、《春秋传说汇纂》等书。对学习治事的,则教历代典礼、赋役、律令、边防、水利、天文、河渠、数学等,要求学生或治一事,或兼治数事。不久又规定,学生于学习经义或治事外,必须诵习“钦定”《四书文》(四书文系科举考试所用文体,即八股文)。

  国子监的考试有小课、大课,统称月课。小课每月三次,即由博士厅(清代国子监所设机构之一)于初一考经文、经解、策论;助教于初二,学正、学录于十八日分别考四书文与诗、经文、策。大课每月一次,即由祭酒、司业于十五日轮流考四书文与诗。此外,还有季考。清初,国子监一度仿行明代的监生“历事”制,规定监生修业期满后,须分拨部院实习政事一年。同时还仿行明代的积分制。起初规定监生除常课外,每月另有月试,一年12次月试均列一等的为及格,可免予“拨历”。后改为选择成绩优异的监生,自其到监之日起,予以积分。月试一等的给1分,二等给半分,二等以下的无分,一年积满8分为及格。顺治十七年(1660年)终止积分法,康熙(1662~1722年)初,又终止“历事”制。监生修业期满后,送吏部考试,按照成绩,分别以州同、州判、县丞、主簿、吏目之职录用。

  宗学

  顺治十年(1653年),八旗曾各设宗学,选满洲生员为师,规定凡年龄在10岁以上的未封宗室子弟,均须入学学习清书(满文)。雍正二年(1724年)定制,在京师左右翼官房每翼各设满、汉学各一,称为左、右翼官学,由宗人府管辖。命王、公、将军及闲散宗室子弟,年龄在18岁以下的入学,学习清书、汉书(汉文),并兼习骑射。左、右翼宗学共设总理学务王公2人、稽察宗学京堂4人、总管4人、副总管16人、清书教习6人、汉书教习8人与骑射教习6人。嘉庆初规定,左右翼宗学学额分别为70名,后两翼宗学学额均增加到100名。

  觉罗学

  觉罗学的性质与宗学相同,并且也归宗人府管辖。设立觉罗学的原因,是由于清代最初只设有专供宗室子弟入学的宗学,与宗室子弟同属皇族子弟的觉罗子弟(清代称努尔哈赤父亲的直系子孙为宗室,而称其旁系亲属子孙为觉罗)的就学问题尚待解决。觉罗学创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这一年,雍正皇帝颁诏,命八旗各自在该旗衙署旁设满、汉学各一,总称八旗觉罗学。凡8~18岁的觉罗子弟,均令其入学读书、习射。学成后,与旗人一同应科考试,并可考用中书、笔帖式。八旗觉罗学共设总理王公8人、稽察觉罗学京堂官8人、副总管16人、清书教习15人、汉书教习15人(这两种教习除镶白旗觉罗学为1人外,其余各学均为2人)与骑射教习8人。各学学额不同,最少的镶白旗觉罗学仅15人,最多的镶红旗觉罗学为64人。

  八旗官学、景山官学与咸安宫官学

  这三种官学均属于旗学(清代为八旗子弟所设学校的总称)。

  八旗官学始设于顺治元年,隶属于国子监。起初,八旗各建学舍。顺治二年(1645年),改为每两旗各设官学一所。雍正六年(1728年),又改为每旗各设一学。学额屡有增减。自雍正五年(1727年)始,各学学额定为100名。其中,满洲学生60名,蒙古、汉军(清入关前,依满族八旗制度,将降附的蒙古人、汉人另编为八旗蒙古与八旗汉军,原所设八旗则被称为八旗满洲)学生分别为20名。后又命下五旗(即八旗中的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五旗)每学添设包衣(满语“包衣阿哈”的简称,即奴仆。下五旗的包衣为隶属于王公各府的家奴世仆)学生10名,其中,满洲学生6名、蒙古学生2名、汉军学生2名。各学均设有助教、教习。教学内容有满文、蒙古文、汉文、步射与骑射。

  景山官学设立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地址在景山北上门(即景山正门)两旁官房内,隶属于内务府。挑选上三旗包衣佐领(又名内府佐领,系八旗中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包衣佐领的统称,此三旗包衣佐领下人系皇室的家奴世仆)下幼童360名入学。后允许于回子佐领(系由叶尔羌等处迁京的维吾尔人所编立)下选补学生4名。嘉庆间,定额为392名。其中,镶黄旗、正白旗均是124名,正黄旗140名,回童4名。设有总管、教习。教学内容为满文与汉文。

  咸安宫官学设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隶属于内务府,因地址在西华门咸安宫而得名。挑选上三旗包衣佐领幼童30名与八旗满洲“俊秀者”80名(每旗10名)入学。设有管理事务大臣、协理事务大臣、总裁、总管与教习。教学内容为满文、汉文与射箭。

  算学馆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在畅春园内设立算学馆,挑选八旗子弟入学学习。乾隆四年(1739年),算学馆隶属于国子监,称国子监算学。学额共60名,其中,满洲、汉人学生各12名,蒙古、汉军学生各6名。另外,乾隆十年(1745年),钦天监奏准,以肄业天文生24名交与算学馆附学肄业。设有管理大臣与助教、教习。学习期限为5年。

  除上述外,这一时期的中央官学还有八旗教场官学、八旗世职官学、蒙古官学、唐古忒官学、盛京官学(以上均属于旗学),以及为俄罗斯来京留学生学习满、汉文与八旗子弟学习俄罗斯语分别设的俄罗斯学,为琉球留学生所设的琉球学等。

  (2)地方官学。

  府、州、县学

  清代的府、州、县学通称儒学。其教官为:府设教授、训导,州设学正、训导,县设教谕、训导。府以上以及各省都设有专职学官,负责管理地方学校与教育行政、主持考试等事务。这种专职学官,顺治(1644~1661年)时大多称提学道。雍正四年(1726年)以后,通称提督学院(简称学院),官名则为提督某省学政,简称学政。

  清代府、州、县学的生员分为廪膳生、增广生与附学生(沿袭明制,初入地方儒学的为附学生,入学后经过考试,成绩优等的可补为廪膳生,次等的可补为增广生)。廪膳生与增广生均有定额。士子未入学前,称为童生。童生入学需要经过3次考试,亦即由各县知县主持的县试、由各府知府主持的府试、由各省学政主持的院试。3次考试均合格的,才能取得入学资格,成为生员。

  府、州、县学的学习内容有“四子书”(即“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资治通鉴纲目》、《大学衍义》、《历代名臣奏议》、《文章正宗》等。所定考试制度包括由教官主持的月课、季考与由学政主持的岁考、科考。月课、季考于四书文外,兼试策论。岁考、科考最初均为四书文2篇、经文1篇。后岁考内容定为四书文1篇、经文1篇、五言八韵试帖诗1首,并默写《圣谕广训》一则;科考内容定为四书文1篇、策1道、五言八韵试帖诗1首,并默写五经文一段、《圣谕广训》一则。可以看出,地方儒学的考试尤重四书文,这无疑是当时地方儒学完全成为科举考试预备场所的反映。

  此外,清代的府、州、县学仿照宋、元以来的旧制,设有学田,以作为学校经费的重要来源。

  社学、义学

  康熙九年(1670年)清廷曾下令各省设置社学,要求各府、州、县及每乡设社学一所,选择文章与德行兼优者担任社师。凡担任社师者可免除徭役,并由政府发给薪俸。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又命各省府、州、县“多立义学”,延师教读。按照规定,社学学生的入学年龄为12~20岁,社师教学有成效者有赏,如“怠于教习”,则予免职。此外,清廷还曾规定:云南威远、四川建昌、湖南永绥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官立义学教师,教学有成效者“准作贡生”。

  四氏学

  清廷在曲阜为孔、颜、曾、孟四氏后裔设有四氏学。四氏学设教授、学录各1人,负责对四氏后裔的教育。四氏学的学录从孔氏后裔中的生员选拔,教授则由学录升补。

  除上述外,这一时期的地方官学还有卫学、商学与土司学等。鸦片战争前的清代官学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