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06年,蒙古族首领铁木真(元太祖)在斡(音wò)难河畔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随后,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不断向西和向南进行武力征服。南下的蒙古军先是攻灭西夏,后又联合南宋灭掉金国。中统元年(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元世祖)继承兄长蒙哥(元宪宗)的汗位。至元八年(1271年),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建都大都(今北京)。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军灭南宋,统一全国。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元王朝的统治被明军推翻。元代共历时98年(自忽必烈定国号算起)。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教育愈加兴旺,学校教育制度在某些方面也有较为突出的发展。
元代官学分为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前者,元朝政府所设的行政管理机构有国子监、蒙古国子监与回回国子监;后者,元朝所设行政管理机构有诸路儒学提举司与医学提举司。国子监创立于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8年),设有祭酒、司业、监丞、典簿、令史、译史、知印、典史诸官。蒙古国子监创立于至元十四年(1277年),初设祭酒,后陆续增设司业、监丞、令史、必阇(音shé)赤(蒙古语,意为“书史”)、知印诸官。回回国子监创立于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官制不详。诸路儒学提举司与医学提举司分别创立于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与至元九年(1272年)。
(1)元代的中央官学。
元代的中央官学有国子学、蒙古国子学与回回国子学三种。
国子学
元代的国子学创立于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后隶属于国子监。学额起初为80名,后增加到400名。另设陪堂生(旁听生)20名。学生不分种族,蒙古人、色目人(元代对西北各族以及来自葱岭以西的人的统称)与汉人(指原来属于金统治下的汉族人与契丹、女真、渤海等人)均可入学。入学资格限于宿卫大臣子孙、卫士世家子弟与七品以上朝官子孙。平民中的优秀者,须经随朝三品以上官员保举,能充当陪堂生。学官有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司乐、典籍、管勾、典给等,分掌教务与杂务。
国子学初分三斋。课程安排为:先学《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然后学《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改分六斋。六斋东西相向,按学生程度分为上、中、下三等。其中,下两斋左名“游艺”、右名“依仁”,凡诵书,讲说《小学》与学习诗文对仗者编入这两斋;中两斋左名“据德”、右名“志道”,凡讲说《四书》与学习诗律者编入这两斋;上两斋左名“时习”、右名“日新”,凡讲说《易》、《书》、《诗》、《春秋》与学习经义程文(科场考试应试者进呈的文章)者编入这两斋。各斋学生的人数不等。
国子学的考试分为升斋试与私试两种。升斋试按季进行,中两斋学生每季考试列优等的升上斋,下两斋学生每季考试列优等而又未违反学规的升中斋。当汉人升至上两斋,蒙古、色目人升至中两斋,而且坐斋已满两年又没有违反学规的,即可参加按月进行的考试亦即私试。私试的具体规定是:汉人学生孟月(每季的第一个月)考试经疑一道,仲月(每季的第二个月)考试经义一道,季月(每季的第三个月)考试策问、表章、诏诰一道。蒙古、色目学生在孟月、仲月各考试明经一道,季月考试策问一道。试卷上等者给一分,中等者给半分。满一年积分在8分以上的升为高等生员。以40名为限,蒙古、色目人各10名,汉人20名。生员坐斋满3年以上的,可参加科举考试,享有与举人同等的资格。
国子学还制定了严格的黜罚条例。主要有:凡是应私试的积分生员,如不学习功课及违反学规,初犯罚一分,再犯罚二分,三犯除名;已补高等生员,如违反学规,初犯停试一年,再犯除名;在学生员,旷课半年以上的除名;汉人生员3年不能通一经与不肯勤学的,勒令退学。
显而易见,以上元代国子学的分斋与考试积分办法及其所定黜罚条例,是对宋代三舍法的继承与发展。
还可以看出,元代国子学的考试办法与黜罚条例对汉人限制较严,而对蒙古人与色目人的要求较宽,这绝非偶然。元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利益,将全国各族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原属南宋统治下的各族人)。上述国子学的有关规定,正是这种民族歧视政策在学校教育领域内的反映。
蒙古国子学
创立于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后隶属于蒙古国子监。学额起初没有规定,后来定为150名。其中,蒙古学生70名,色目学生20名,汉人学生60名。入学资格限于随朝蒙古、汉人百官及“怯薛歹”(禁卫军)官员子弟的优秀者。另外,还选拔庶民子弟充当陪堂生。学官有博士、助教、教授、学正、学录、典书、典给。学习内容主要为蒙古语。教材有用蒙古语译写的《通鉴节要》等。学成后进行考试,学业精通者授予官职。这所学校是中国最早的蒙语专科学校。
回回国子学
创立于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后隶属于回回国子监。学额为50名。入学资格限于公卿大夫与富民之子。教学内容为“亦思替非”文字(回回文,即波斯文),目的在于为各官衙培养翻译人才。
(2)元代的地方官学。元代地方官学有3种。
普通性质的地方官学
属于这类学校的有:设于诸路的路学(创立于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设于诸府的府学,设于诸州、县的州、县学,以及附设于诸路学与各县学之内的诸路小学(创立于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路学学官设教授、学正、学录各1员;府学与上、中州学学官设教授1员;下州学学官设学正1员;县学学官设教谕1员。另外,路、府、州学还分别设置直学以掌管钱谷。至于诸路小学则选老成的士人任教。
专门性质的地方官学
属于这类学校的有:诸路医学,创立于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后归太医院下属的医学提举司管理。学习内容主要以《素问》、《难经》等医经文字为主,但要求必须兼通“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否则不许行医。诸路蒙古字学,创立于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招收诸路府州官子弟与民间子弟入学。入学生徒可以免除杂役。诸路阴阳学,创立于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隶属司天台。学习内容既有天文、历算等自然科学,也有占卜等迷信之术。
社学
创立于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这一年,元朝政府颁令在农村推行社制。立社条例规定,以50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所,挑选通晓经书者担任社学教师,农闲时命子弟入学学习。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全国社学共达24400余所。后来,逐渐遭到废弃。
另外,元代地方官学也仿照宋制,设置学田。元朝政府还明文规定:学官职吏对学田如以熟为荒,减额收租,或收受钱财,纵容豪强侵占兼并及巧立名目,冒支学田收入的,必须予以查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