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率兵伐纣灭商,建立了周朝。由此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为止,史称西周。西周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比商代更加繁荣。政治上,由于实行了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进一步强化。与此同时,西周统治者还加强了对广大奴隶的思想统治。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学校教育有了显著的发展。
西周的学制
这一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突出地表现为:初步形成了一套学制系统。
西周的学校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类。
国学主要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按照学生的入学年龄与文化程度的高低,分为大学与小学两级。大学又分为两种,即天子设于王城近郊的大学与诸侯设于所在国都的大学。天子设立的大学规模较大,分为五学。中间的以“辟雍”命名,又称太学,周围有水环绕。其他四学分设四周:水南为“成均”,取传说中五帝时的学名,又名南学;水北为“上庠”,取传说中虞舜时的学名,又名北学;水东为“东胶”,取文献中所载夏代的学制,又名“东序”、东学;水西为“西雍”,取商代的学制,又名“瞽宗”、西学。五学中以辟雍为尊,所以,西周天子所设的大学又统称为“辟雍”。诸侯设立的大学,规模较为简单,仅有一学。因为周围只有一半的地方有水绕过,所以称为“泮(音pàn)宫”,亦称“頖宫”。这里明显地反映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等级制。
乡学是按照地方行政区域的大小,为一般奴隶主与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仅设一级,名称有校、序、庠、塾之类。这类学校在各级地方组织如何设置,文献中其说不一。如:有的文献认为校设于乡,序设于州,庠设于党(周制,500家为党),塾设于族(周制,100家为族。参见毛奇龄《学校说》)。有的文献则认为序不仅设于州,也设于党;塾不是设于族,而是设于闾(周制,25家为闾。参见段玉裁《经韵楼集·与顾千里论学制备忘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