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在公元前17世纪,商汤起兵灭夏,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由于商朝第二十王盘庚于公元前14世纪中叶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所以,商朝又称殷或殷商。
商代是我国奴隶制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农业、畜牧业与手工业都比较发达,社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科学文化知识也更加丰富,不仅有了较为完善的历法(月有大月、小月,并设置闰月),而且在甲骨卜辞中有不少关于日蚀、月蚀等天象的记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汉字发展到商代后期已进入基本成熟阶段。由于阶级对立的加深,商朝的国家机构也比夏朝更加完备。所有这些都表明,到了商代,学校教育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已完全成熟。
不仅如此,从已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还可看到“学”、“教”、“师”等字,并可看到有关占卜建学地点、上学是否遇雨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记录。这充分证明,商代确实存在学校这种从事教学活动的场所。
商代的学校有以下几种:
一是“庠”。《汉书·儒林传序》所载公孙弘与太常博士臧平等在谈到三代的学校时曾提到:“殷曰庠”;在商代甲骨卜辞中也已发现了“庠”字,说明“庠”在商代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
二是“序”。《孟子·滕文公上》在谈及三代学校时曾说:“殷曰序”。 三是“瞽(音gǔ)宗”。《礼记·明堂位》载:“瞽宗,殷学也。”瞽宗是殷代由乐师瞽朦所主持,进行祭祀的地方。由于殷人重视祭礼,而祭祀时要用乐舞,所以瞽宗也是传授礼乐的场所。
另外,据古籍记载,商代已有了大学与小学的区分。如《礼记·明堂位》载:“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值得注意的是,在商代甲骨卜辞中已经发现了“大学”的名称。据此推想,商代的学校教育也应当还有小学教育。
商代学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奴隶主贵族子弟。为了把他们培养成材,以利于巩固统治,商代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明人伦”的政治伦理教育。此外,商代学校的教育内容还有宗教、祖先崇拜、军事、一般文化知识以及上面提到的礼乐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