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私学很普遍。不少著名学者都曾聚徒讲学。如精通“三礼”的名儒王恭曾教授于乡里,有弟子数百人。另一位名儒马嘉运(?~645)在太宗贞观初年隐居于白鹿山,四方前来受业的有1000人。隋代大儒王通的五世孙王质寓居于寿春时,“专以讲学为事”,也有许多人从他受业。当时的私学除了传授儒学以外,也有传授其他学问的。如国子博士尹知章(?~718)在国子学当博士,每日回家还收私徒讲学,讲授的内容就有老庄之学。李善(?~689)在寓居于汴、郑期间,专门讲授《昭明文选》。著名文学家柳宗元(773~819)在被贬为柳州刺史后,曾向前来求教的士子热心传授写作方法。经他言传口授后,这些士子的写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除了以上由经师名家从事的私学教育外,唐代还有另外两种私学:一种私学是民间的蒙学,为小学阶段的教育。白居易的挚友元稹(音zhěn)在为《居易集》所写的序文中提到:他曾在水平市见到“村校”的学童们在朗诵诗歌,便把他们叫过来询问,学童们说:他们朗诵的是老师教给他们的“乐天(白居易的字)、微之(元稹的字)诗”。这说明当时的蒙学除了进行识字教育外,还很重视诗歌的教学。当时的蒙学课本有无名氏的《太公家教》、李瀚的《蒙求》等。
另一种私学是个别私人创立的书院。这里有必要提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朝廷相继设立有乾元书院、丽正书院与集贤书院,但这类书院主要是一种图书的搜集、校理与收藏机构,与作为学校性质的书院并不是一回事。唐代私人讲学、授业的书院有刘庆霖设立于吉州东北(今江西永丰)的皇寮书院,幸南容设立于高安的桂岩书院等。不过也应看到,唐代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为数极少,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它还只是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