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16~1234年,约略为五代十国与两宋的同一时期,生活在中国北部与西北部地区,原处于奴隶制阶段的契丹族、党项族与女真族分别建立了辽、西夏与金三个政权。这三个政权基于培养人才以巩固自身的统治,以及加速本民族封建化的需要,都曾大力兴学,从而对扩大中国学校教育所辖地区及古代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辽太祖)自立为帝,国号“契丹”。两年后,在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南波罗城营建皇都,后改皇都为上京。947年,耶律德光(辽太宗)改国号为“辽”(后又曾重称契丹)。1125年,辽王朝灭亡。辽代共历时210年。
辽代的学校制度系仿效中原地区建立起来的。在耶律阿保机当政时,就曾在上京设置国子监,作为中央的教育行政机关,内设祭酒、司业、监丞、主簿等官,并于监下设国子学。耶律德光时,于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设立太学,又称南京学。道宗当政初年,又在上京与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西大明城)同时设学,分别称之为上京学、东京学、西京学、中京学,与南京学合称“五京学”。各学分别设置博士、助教各1人,并由朝廷颁赐五经及其注疏。清宁六年(1060年),道宗又在中京设置中京国子监,所设官职与上京国子监相同,从而形成了辽代中央官学的体系。
辽代的地方官学有府学,如黄龙府、兴中府,分别设有黄龙府学与兴中府学。此外,还有州学与县学。这些地方学校均分别设有博士与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