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以后,官学得到了空前发展,私学也十分昌盛,并逐渐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制度,从而为后代学校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的官学分为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两大类。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此外,还有四姓小侯学与鸿都门学。地方官学有郡国学与校、庠、序等。
汉代的太学
汉代太学的创立与发展。汉代太学创立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地点在国都长安。它在中国和世界的学校教育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汉代太学的规模起初很小,仅有学生50人,后逐渐扩大。元帝时,增至1000人。到了平帝元始四年(4年)时,最多达1万余人。这时,太学校舍很大,学生们有着较好的居住条件。东汉时期,光武帝于建武五年(29年)重建太学于洛阳,进一步扩大了太学的规模。安帝时,因政治腐败,教育废弛,太学一度残破不堪。顺帝时重又修缮,共拓建校舍240房、1850室。此后,来学习的人日益增多,到质帝时,太学生竟多达3万余人,创汉代太学学生人数的最高记录。
汉代太学的教师。汉代太学的教师称为博士,汉代的博士原来主要是备以咨询的官吏。自太学创立后,成为太学的专职教官,主要担任太学的教学工作,也参加议政、奉使与巡察地方政教等活动。博士中的领袖称为仆射,东汉时改称祭酒。对博士的任用,有征聘、荐举、选试或由其他职官升迁等多种方式。不过,由于西汉时博士多由名流充任,故很少采用选试的方式。到了东汉,不仅选试博士已成为一种制度,而且举荐博士还要写“保举状”,保证被保举人具备封建道德,通晓《易》、《尚书》、《诗》、《礼》、《春秋》、《孝经》、《论语》,学问渊博精深,隐居乐道,不求闻达,无严重疾病,也不与统治者所认为的坏人往来,未接受王侯赏赐,行为合乎四科(指汉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即质朴、敦厚、逊让、有行),专习的经业足以胜任博士的职责等。此外,还规定博士的年龄必须在50岁以上。在太学设置以前,博士本以专门研究一经为终身职责。太学创设以后,太学的博士也必须专长一经。博士享有优厚的生活待遇,太学中为他们备有宿舍,政府还常有酒肉慰劳和赏赐。
汉代太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考试办法。汉代太学以经学为教学内容,所授儒经为《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后来,《诗》分为鲁(申公)、齐(辕固生)、韩(韩婴)三家;《书》分为大夏侯(夏侯胜)、小夏侯(夏侯建)、欧阳(欧阳生)三家;《礼》分为大戴(戴德)、小戴(戴胜)二家;《易》分为施(施雔〔音choú〕)、孟(孟喜)、梁丘(梁丘贺)、京(京房)四家;《春秋公羊传》分为严(严彭祖)、颜(颜安乐)二家,共十四家。称为“五经十四博士”。博士授经,全凭口耳相传,易出差错,要有所凭借,不得不依从某一经学大师所讲的经说,这就是所谓“师法”。不过,博士授经如果仅仅局限于师法的传授,难免会拘于一种见解,而不利于发挥新的见解,所以,后来又从师法中派生出“家法”。所谓家法,就是同一师说下所分出的若干派经说。汉代传经,要求必须遵守师法与家法(西汉重师法,东汉重家法)。
汉代经学的传授又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分。所谓“今文经”,是指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所写成的儒家经籍。传授“今文经”学说的,即称为今文经学。“古文经”则是指用先秦古文写成的儒家经籍。传授“古文经”学说的,则称为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注重经世致用,但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古文经学按字义讲解经文,迷信成分很少,但有保守倾向。由于前者得到汉代统治者的赏识,所以,汉代太学基本上一直为今文经学派所垄断。上面提到的“五经十四博士”,都属于今文经学派。
在教学形式上,汉代太学主要有两种:一是大班上课,这是因为当时师少生多。太学学生从50人发展到3万余人,而博士的数量却很有限,所以不得不采取大班上课的方式。为了便于大班上课,东汉时,太学内建有内外讲堂,讲堂长10丈,宽3丈,可容纳学生数百人以上。二是弟子互相传授。太学兴盛时,仅靠大班上课仍不能满足需要,所以出现了由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高材生教低材生的形式。
在教学管理方面,汉代太学很注重通过严格的考试来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学习。汉代太学学生没有肄业年限的规定,只要通过考试便可毕业,并按考试成绩的高低授予一定的官职。汉代太学起初规定,一年举行一次考试,叫做“岁试”。考试的方法主要是“设科射策”。这种考试方法与我们今天的抽签考试方法相类似。具体作法是:由主试者将试题按照难易程度分为“甲乙之科”(即甲乙两等),分别写好并加以密封,然后由被试者随意抽出一二种题进行解答。通过考试,发现成绩很差的,开除学籍。这种考试方法到西汉末王莽统治时,曾小有变动,即增加录取人数,改分甲乙丙三科。东汉初又恢复了甲乙二科。质帝时则改为不分甲乙科,只取“高第”。到桓帝建和元年(147年),下诏将被试者分为高第、上第、中第、下第四等录取授官。桓帝永寿二年(156年)又改变考试办法,规定每两年考试一次,根据通经的多少授予不同的官职,到通五经为止。考试不及格的可留校再考;已经授官的仍可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及格后再委任更大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