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组编的《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报告》发布,这份俗称“广东教育蓝皮书”的报告旨在盘点成就、探索问题、预测未来。在谈到高等教育发展有关问题时,报告提醒,广东目前高等教育规模尚不能适应人口素质提升的需求,“全面二孩”政策下局势将进一步严峻。
近年来,广东高等教育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教育科研工作者提醒,广东地域辽阔,各区域经济实力、产业分工、人口状况、科技水平、文化类型均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立足包括人口发展在内的省情、市情,统筹规划高等教育规模、层次、科类、形式等布局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化发展。
A
在校生和毛入学率
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报告显示,从现状来看,2016年广东每10万人口在校生数为2431人,这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30人),更低于北京(5028人)、天津(4058人)、上海(3327人)、重庆(3059人)、江苏(2937人)、山东(2620人)等经济发达地区,甚至低于吉林(3048人)、湖北(2950人)、辽宁(2845人)和江西(2698人)等省份。
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来看,2016年广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10%,不但远低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2.7%),这显然与广东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称,更与人口素质提升的要求相去甚远。
从发展趋势看,根据省卫生计生委预测,实行 “全面二孩” 政策后,2016-2020年广东省的户籍人口每年将多出生15万-18万人;2018年可能多出生27万人左右,达到峰值,之后逐年递减。“全面二孩”政策将在2035年左右对高等教育的结构和规模产生影响,按照高中教育普及率90%保守估计,到2035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增加13.5万-16.2万人,将给高等教育资源本就缺乏的广东带来严峻挑战。
B
人口结构变化
急需“两头”相关专业
由于历史基础、经济发展不均衡等方面的原因,广东高等教育资源分布还极为不均衡,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学校和在校生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粤东西北地区基础薄弱;二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高等学校和在校生主要集中在广州,其他地市相对较少。这显然不能适应区域人口发展的需求。
同时,广东高等教育类型也不能有效适应人口就业结构变化。现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需要一定的研究型大学作为支撑。而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则需要大量具有服务和应用能力的本科、专科生,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作为支撑。当前广东人口结构呈现出两大特征,新生儿数量激增和老龄化趋势明显,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在专业结构方面有所调整,加快发展包括学前教育、老年教育及护理等方面的“两头”专业。
C
一级学科中
还有多种专业尚未布点
报告显示,整体来看,广东全省学科设置一级学科布点较为齐全,除天文学类、地球物理学类、兵器类和艺术理论类外,其他88类均有布点。但具体分析来看,科类结构与产业发展还存在脱节,从而造成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存在不适应性。
以本科学科设置为例,学科结构与全省产业发展契合度仍需提高,表现为艺术学、文学、医学、教育学和法学所占比例较高,而理学和经济学所占比例较低,学科门类结构存在失衡现象。
在一级学科中,工商管理类、外国语言文学类(主要是英语)、计算机类等传统学科布点较多,与此相对应的是,新兴、交叉和紧缺学科建设滞后,例如工学中的复合材料与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80种专业尚未布点;理学中地球物理学、分子科学与工程、军事海洋学等10种专业尚未布点;外国语言文学中荷兰语、蒙古语、希腊语、土耳其语等40种小语种尚未布点;医学中眼视光学、蒙医学、藏医学等17种专业尚未布点,这些显然不利于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对接,影响到人口素质的适应性和精准性。
D
鼓励珠三角发达县区
参与高教办学
针对以上问题,报告建议,未来5-20年内广东要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为人口素质提升和发展提供强大教育支持,急需增加高等学校数量,在不扩大现有高校学生规模的前提下,通过升格、新建、剥离等手段,未来10年需新增高校30所以上。
报告还鼓励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县(区)参与高等教育办学,在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发达城市设立县(区)办学改革试点,办学形式以社区学院为主,主要承担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功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学习需要,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适当扩大现有高校的规模,积极支持高校新校区建设,特别重视大学城建设,鼓励办学质量高、声誉好的高校与社会联合举办独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