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校 > 地方 > 正文

培育特色文化体系 深化高职文化育人

时间:2019-07-24 10:49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王国忠 周雪梅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一所学校只有形成鲜明的特色文化,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办学特色。

  培育特色文化体系 深化高职文化育人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创新文化育人探索与实践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一所学校只有形成鲜明的特色文化,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办学特色。地处吴文化发祥地至德名邦古都梅里、无锡国家高新产业区的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在文化育人实践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文化育人为宗旨,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坚持尚德至善、崇文精技、创新高雅、健康文明的职业文化。坚持学校文化与优秀的地域文化、园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进行一体化发展,突出高职院校的“高”与“职”的特殊性,创新构建了以吴文化为依托、以德文化为核心的集党建文化、科技文化、书院文化、节日文化、廉洁文化、社团文化等为一体的学校特色文化育人体系,走出了一条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独特发展之路。

  以党建文化引领校园 党建联盟深化校企携手育人

  高职院校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人才“高”就高在“高素质”和“高技能”。学校党委将校企深度融合的发展战略和构建“互联网+校企党建联盟”的工作模式进行了创新和融合。学校党委认为高职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互动发展,要遵循立德树人的宗旨,强化政治教育要素和元素的有机融合,将校企文化共建上升为校企政治文化共享;将思想文化共建上升为校企党建联盟。

  “校企党建联盟”以其系统的共创、共建、共管、共用、共享与组织联建、党员联管、人才联培、资源联用、工作联合、活动连接、发展联动等工作机制。一方面严实推进联盟单位全面从严治党和科学发展的创新实践,切实强化高职院校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建设区域党建工作示范区;另一方面将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全方位深化政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着力凸显具有完全意义的校企深度融合育人机制。系统体现校企党建搭台、产教融合唱戏、携手共建育人的工作氛围,构建了高职教育“校—企—社”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育人工作格局。目前,“校企党建联盟”不仅汇聚了联盟单位党建思政教育、群团统战工作、高职人才培养、校企文化建设等优质社会资源,实现了联盟资源共享和信息化管理;而且将联盟初步打造成为联盟单位党群工作人员培训基地、党建工作交流平台和企业社会服务平台。2015年11月,学校党委发起并组织成立了由首批无锡三十多家名优企业党组织参与的全国高职院校首个“校企党建联盟”。与传统校企合作相比,“校企党建联盟”极大的特点是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有效融入传统的校企合作,既拓宽了校企合作渠道,又丰富了校企合作内涵;既创新了基层党建工作载体,又发挥了学校党建的引领和服务功能。

  以书院文化提质校园 弘毅书院创新学校文化育人形式

  地域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历史积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是校园文化的源头活水。为传承无锡历史上东林书院文化教育的传统,承明德尚礼之训、求尽善人格之真,博采传统书院之德业并重的办学精髓。2016年10月,学校成立弘毅书院。弘毅书院一名取自学校校训“弘毅守正盈科匠心”,目的在于通过“德文化”这一核心构建学校特色文化体系。书院以“承弘毅守正之训,集盈科匠心之长,行以文化人之道,求人文教育之真,构建书院新文化,提升高职生职业文化素质和社会同化素质”为宗旨,以“德高、技高、素质高,高高再上;国梦、家梦、成才梦,梦梦成真”为书院院训。

  弘毅书院是由学院党委在“大思政”视域下,创新构建的具有古代书院制特点的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活动形式,是不断整合校内文化教育资源、实现文化育人系统化和集成化的重要举措。弘毅书院的师资队伍以校内具有副高级职务职称的教师为主,同时还聘请了校外专家学者。弘毅书院设置“吴文化讲堂”“盈科大讲堂”“淑女大讲堂”“清风大讲堂”四大讲堂为基本依托,开办弘毅班、诵读班、国学班、咏唱班和淑范班。书院借鉴了传统书院特别是东林书院的“会讲”制,学员参加书院教育活动及成绩一并记入学校素质教育学分。目前,书院共开展各类讲座26讲,举办专题活动18场,在学校培育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中呈现出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弘毅书院不仅彰显了科院人在思想政治文化教育改革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也推进了学校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育人工作的系统化与集成化。

  以节日文化涵养校园 特色“节”“日”创新学校文化育人载体

  节日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彰显的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基于青年学生热衷“洋节”和“西节”等情况,如何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创新设立校园特色节日文化并赋予时代特点,开启一种创新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具有学校校园文化特点的“节”“日”文化体系,成为学校党委深化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层思考。学校党委提出要创新构建学生自己的“节、日”文化生活体系和文化育人体系,根据学生对节日文化高度关注的特点,学院以“节”和“日”为突破口,因势利导,通过设立学校自己的“节”与“日”,构建起以学校特色“节”“日”体系为载体的文化育人模式。于2015年创新设立了学校自己的“节”与“日”文化生活体系。

  校园特色“节”“日”汲取传统节日文化的合理内核,融入时代精神。4月5日是传统意义上的清明节,学院把这一天定为“校园感恩日”,节日主题设置为“缅怀先辈、学会感恩、传承家风”,把感恩教育、家风家训教育等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内容巧妙地融进其中,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校园点赞日”设置在12月25日,节日主题设置为“十件大事、职教人物、最美学生”,提升学生对年度学校教育工作和文化建设的参与度。学校全年共设立21个特色“节”和“日”,体现了年度思政工作的时序性和文化育人的规律性,变节日活动为育人体系。

  两年来,学校共开展特色节日文化活动60多场次,直接受益师生约3万人次。特色校园“节”和“日”文化建设赢得了全国高职院校“书香校园”与全省“和谐校园”的美誉,提升了学生文化素养和校园文化品位。校园特色“节”“日”文化,不仅增强了广大师生对先进文化的认同感,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深入人心;而且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水平的同时,也推动了学校内涵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以廉洁文化护航校园 “三廉教育”创新学校文化育人内涵

  高校承载着民族的未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既是高校科学发展的核心,也是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主要阵地和引领者的职责之所在。学院党委认为,高校如何把廉洁教育从领导干部向教师和学生延伸,形成干部廉政、教师廉教、学生廉学的良好廉洁文化氛围。现在的大学生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他们今天的思想状况特别是对廉政和反腐败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将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他们走上工作岗位的清廉行为。因此高职院校要把大学生清廉的道德品质、严谨的求学态度、求实的工作作风、诚信的处事方式、坚韧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作为重大工程来建设,把大学生清廉文化素质的培养作为岗前的职业道德培训,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大学生确立“清廉光荣,腐败可耻”的是非观,以及诚信正直、遵纪守法的清廉品质。

  学校党委和纪委以创建省、市纪委优秀廉洁文化项目为契机,坚持以干部廉政建设为引领,向全校教师和学生延伸廉洁自律教育,创新构建学校廉洁建设体系,彰显高职教育廉洁育人的新理念,构建体现学校“三育人”和“三全育人”要求的“干部廉政、教师廉教、学生廉学三廉建设”教育体系。学校党委和纪委以“三廉建设”“四风阵地”“五进机制”“六廉思路”为载体扎实推进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增强廉洁意识,营造倡廉拒腐氛围。学校制定《干部廉政、教师廉教、学生廉学自律守则》,组织教师和学生理论宣讲团深入广大师生员工开展干部廉政、教师廉教、学生廉学的宣传解读,使广大师生在良好的教风学风中熏陶渐染,日日进步;通过“党员责任区”和“教师示范岗”建设,强化树立教育者先受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将教师廉教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积极开展干部廉洁从政、教师廉洁从教、学生廉洁从学教育,严格按照《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关于领导干部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和廉洁自律工作的意见》,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使党风廉政建设落在实处。实行新任干部上岗进行“廉政宣誓”;教师节新教师进行“廉教宣誓”;新生入学后以班团组织进行“廉学承诺”活动,不断强化干部、教师和学生的清廉建设的教育自觉、行为自觉和模范自觉。加强学校监督员队伍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实行“清廉建设一票否决”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干部、教师和学生清廉档案,构建学校清廉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

  以吴文化为依托、以德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特色文化育人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充满了挑战性和创造性。学校从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全局高度,统筹学校文化建设,彰显特色文化育人,不断强化制度文化的保障作用,巩固校园文化的建设成果。学院将始终坚持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新的实现路径和方法,不断完善特色文化育人体系,为我国高职文化建设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培育特色文化体系 深化高职文化育人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王国忠、党群部副部长 周雪梅)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苏叔阳:“我愿意驾一叶扁舟”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推进养老模式多元化发展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