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校 > 地方 > 正文

上海中小学数学教育经验将全国推广

时间:2019-12-07 22:05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钱钰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继成功向英国8000所小学输出数学教学法后,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上海经验”又将迎来一次“出口转内销”。今天,全国“上海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经验”交流会将举行,来自全国的250余名数学教育专家和教研员齐聚上海,交流上海的教育经验。

 

  继成功向英国8000所小学输出数学教学法后,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上海经验”又将迎来一次“出口转内销”。今天,全国“上海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经验”交流会将举行,来自全国的250余名数学教育专家和教研员齐聚上海,交流上海的教育经验。记者从市教委获悉,上海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经验将向全国推广。

  两度参加PISA (国际学生评估)测试并在数学科目中以显著优势夺冠,上海的基础教育被推上国际前沿。在2012年第二次PISA测试中,上海数学平均成绩为613分,在65个国家(地区)中位居第一,不仅高端优势明显,最低端5%学生的得分也比OECD (世界经合组织)平均成绩高出91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应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等都名列前茅。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1年初至2015年底,有近40批来自美、日、英、法等国的教育代表团来沪,探寻上海基础教育的秘诀。今年7月,英国教育部传出消息,当地约8000所小学将改用上海数学教学法,这一数字占英格兰小学总数的近一半。英国教育大臣评价上海数学教师具有如此素质———“更深入的学科知识、更广泛的教育学知识、更优秀的教育技能”。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史宁中认为,在近30年的上海数学教育改革的积淀过程中,上海至少形成了三条重要经验,即连贯一致的改革思路、海派文化的数学课堂、强而有力的教研与教师队伍。

  上海数学教材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历经十轮改革,“削枝强干”,力求“轻负高质”。究竟削剪了哪些“繁枝”、突出了哪些“主干”? 市教委教研室高中数学教研员黄华举例说,过去,对数的运算及法则是高中重点教学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对数教学逐渐弱化。不仅如此,繁分子的运算、根式运算以及三次方公式等内容都被削弱。“这些繁复运算按一按计算器都能解决,我们要腾出更多空间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再比如,上海的教材强化了平面几何,并将教学时间拉长,使其贯穿整个初中数学,以完整的知识体系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分析综合能力。

  此外,上海教材还增加了体现现代数学发展的新内容,比如向量和矩阵初步知识等,真正发展孩子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

  学生的成绩离不开教师在海派课堂中的精耕细作,一线教师对此最有发言权。复旦附中数学特级教师李秋明在课堂中,从来不会将数学概念简单告知学生,而是想办法让学生经历概念产生的过程。比如在讲解平面和直线垂直的概念前,李秋明会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在操场上竖根旗杆,若要使旗杆与地面垂直,要怎么做才行?”学生进行一番讨论后得出概念。李秋明始终坚持一个观点:“学生将来未必从事数学专业,但锻炼思维、创新发现的过程会让学生终身有益。”

  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从教18年的数学教师单方,去年前往英国布里斯托一所小学交流。她发现,上海的教研活动是国外老师关注和学习的重点。在蓬莱路二小,每周二下午学校都固定组织数学教研,在一个半小时里,老师们开展教材分析、听评课、习题设计等活动。在专家看来,上海的市、区、校三级教研体系,是对上衔接顶层设计、对下衔接课堂操作的纽带,不管由谁来执教,我们的每一节课都有质量保证。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认为,最难能可贵的是,上海的数学教育始终关注数学的育人价值,在普遍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之余,充分发展学生的各种数学学习需要。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指明了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相关人士表示,上海还将重点向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的11个地市辐射和推广数学教育经验。上海中小学数学教育经验将全国推广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