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校 > 大学 > 正文

顶尖人才仍然稀缺 高校如何发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时间:2019-12-06 19:25     来源:新华网     作者:刘博超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类人智能涵盖的领域很广,偏计算机信息科学的,偏生物科学的,偏控制自动化的,就像土木工程要分为市政、暖通和结构等,每一个领域都有足够的内容需要研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需要将分散的知识体系整合起来。”

 

  教育部日前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计划》,提出“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

  2017年我国人工智能领域论文发表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顶尖人才仍然稀缺。目前,提出神经网络理论的加拿大团队深耕人工智能领域已超过三十年,而在国际人工智能协会(AAAI)208位院士中,中国籍仅占4席。我国在人工智能最核心、最原创的内容方面贡献不多,基础性、开创性研究能力还有待提高。作为新技术策源地的高校,如何为人工智能的长远发展打下厚实的人才基础,记者进行了采访。

  人工智能需要新的教学体系

  当下人工智能的大发展直接源起于2006年深度学习的提出。作为一种复杂的机器学习算法,深度神经网络使机器模仿视听和思考等人类活动,解决了很多复杂的模式识别难题,使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并引起了学界和产业界的关注。

  “现在大公司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招聘有很多,但大多岗位只需要上几个月的培训班就能做,比如说买一些GPU设备,下载一些开源的深度学习套件,然后调调参数做应用。但专业人才要能够把握这个学科发展的方向,能够在关键的时刻创新。目前最对口的是计算机学科下属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执行院长郭军说。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自2003年北京大学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起,至今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36个,仅2017年就有17所高校新增了该专业。而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仅专业目录中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方向就已达79个,分布在计算机、自动化等诸多学科。

  “计算机专业本身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至少有四五个比较大的专业方向,真正能够给人工智能学科专门开设的课程可能就只有区区的几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知识高度浓缩,浓缩到甚至只能到高级科普的程度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需要很多知识融会贯通,不是说只学一两门课就真的能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了,怎样在本科阶段就能打好基础,可能要在一个新的教学体系下去考虑。”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周志华说。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