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校 > 大学 > 正文

新型高校法治智库建设的路径选择

时间:2019-12-06 18: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林必恒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纵观我国高校法治智库发展,仍然存在研究机构与决策部门壁垒较多、智库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相对滞后、智库成果与决策需求衔接不畅等问题,需要进行认真思考和科学谋划。

 

  近年来,许多综合性高校、专门政法院校和地方院校对原有的法学类人文社科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进行改造升级,加强对校内外科研资源和人才资源的系统整合和优化配置,不断深化法学的应用型、对策型研究,涌现出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型高校法治智库,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但纵观我国高校法治智库发展,仍然存在研究机构与决策部门壁垒较多、智库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相对滞后、智库成果与决策需求衔接不畅等问题,需要进行认真思考和科学谋划。

  明确建设方向和定位

  正视形势与任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统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其既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有机整体,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既是法治内涵、价值、理念、思维、文化、目标的重构过程,又是党的建设、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进程;既包含了国家法治、地方法治、行业法治改革建设的内在意蕴,又融合了全球法治、国际法治协同发展的整体维度;既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协调推进,又要求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的全面构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我们充分利用高校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学科门类齐全、高层次人才聚集的优势和特色,打造“体制创新、人才聚集、组织高效、咨政有力”的新型高校法治智库。

  明确方向与定位。建设新型高校法治智库,应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总目标,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理论创新和实践需求为导向,以建言献策为己任,充分发挥其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具体而言,其一方面需要发挥高校基础理论研究实力雄厚的优势,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进行科学探索,为法治建设提供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法学理论体系,为提升法治对策研究水平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另一方面,需要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法治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咨询服务,提出适用、实用、管用的政策建议,为法治建设科学决策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持,不断增强法治中国建设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优化人才培育机制

  人才培养是高校法治智库的优势和特点,是决定高校新型法治智库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要素。随着改革的深化,法治建设中的决策议题日趋复杂,客观上需要多元主体参与研究和“开放式”的研究进路,做到多领域人才聚集和多学科知识融通。

  完善人才吸纳与管理机制。首先,以协同创新为原则,利用高校优势吸纳一批来自不同科研院所和立法、执法、司法等实务部门的兼职研究力量,搭建理论与实务兼备、善于政策性研究的法治智库高端人才团队。其次,完善法治智库人才与法律实务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推荐智库专家和储备人才到法律实务部门挂职锻炼、跟班学习等,拓宽研究视界,培养务实思维。再次,以各类团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由各团队自主确定研究意向、选择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和管理使用研究资金;各团队应经常性就研究选题、进展和实施效果交流沟通,形成良性协同攻关机制。

  健全后备人才培育机制。首先,适当调整高校法学课程体系设置,增加法治政策性问题的参与式、体验式教学,开设法学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课程,鼓励研究生和本科生到智库机构实习,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智库项目的实证调查和理论分析,参与起草撰写立法和政策草案、调研报告、咨政建议等,培养其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其次,制定中长期智库人才培养计划和个性化培养方案,发现挖掘高校青年法学教师中的后备智库人才,鼓励其专职或兼职从事法治智库研究工作,通过对外交流、项目培训、进修深造、承担项目研究、参与咨询论证会等举措,培养一支富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法治智库后备人才队伍。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