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校 > 大学 > 正文

主动担起民族团结进步的责任

时间:2019-12-06 16:44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陈鲁雁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在云南民族大学的2017级新生开学第一课上,我给全校的新生上了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一课。
 

  在云南民族大学的2017级新生开学第一课上,我给全校的新生上了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一课。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是因为民族团结进步之于云南,是中央对云南的三大定位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云南建设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因为民族团结进步之于云南民族大学,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对学校的目标要求,要求把云南民族大学建设成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示范;是因为民族团结进步是云南民族大学的目标追求,学校把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作为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选择云南民族大学,就是选择主动担当起民族团结进步的责任。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历史的选择。上下五千年来,中国各民族共同居住生活在华夏大地上,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民族团结要增强“五个认同”。要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这五个认同中,文化认同是最广泛、最基础的认同。

  当前,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华文化,前提和基础就是要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每一个公民必须遵循的价值观念。作为云南民族大学的学生,心中有国家,心中有民族,心中有民族团结,更要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日常行动中。

  团结、进步是云南民族大学文化的精髓,团结是民大立身之魂,进步是民大发展之魄。民族团结进步,云南民族大学在行动。

  学校招齐了56个民族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超过50%。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每年开展有云南民大“春晚”之称的“万人元旦篝火晚会”。民族服装秀大赛、民族原生态歌曲大赛、民族舞蹈大赛、民族音乐会、民族工艺品展览、民族节日展示等活动,丰富了民族团结教育载体、弘扬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学生成立的各种民族文化研习会等一大批学生社团,也成为学校整体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学校还打造了民族博物馆、校史馆、民族团结教育走廊等一系列民族团结教育基地。这些基地群免费向师生和社会开放,有助于增强对校史和民族团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学校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研究上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学校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高校,是教育部、国家民委和云南省政府共建的大学。学校成立了云南民族干部学院,建成了云南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

  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中国大学的共同使命。而民族大学的使命,在此基础上,还要更加注重把学生培养成坚定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进步的传播者、实践者和捍卫者。

  民族大学的学生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习近平总书记教导的“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不论是哪个民族的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不论是哪个民族的学生,都是民大的学生。各民族的同学要多了解各少数民族的风俗,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走出“本民族的小圈子”。有困难时,大家互相帮助,形成“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大团结文化。

  民族大学的学生要有理想、有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一个人,有理想、有担当,才能内生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民大人,进入社会就是社会的建设者,而不是社会发展的观望者。有理想、有担当,才能内生出创新精神、创新力量。有理想、有担当,才能内生出实践能力。

  民族大学的学生要有修养、有规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民族大学的学生要学会看人长处、理解人难处、记得人好处,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学会交往,尊重和宽容他人。民大的学生要有规矩。不讲规矩、不按规则行事必然会受到惩罚。在纪律和规矩面前,各民族的学生一律平等,无论是谁都没有特权。(云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 陈鲁雁)主动担起民族团结进步的责任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顺着城墙的影子找故事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