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校 > 正文

避免教育公地悲剧 让教育回归育心

时间:2014-09-26 17:23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张贵勇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当前最要紧的,或者说最应从这些极端事件中警醒的,就是扭转过度智育、过于强调竞争的应试倾向,回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轨道上来。

避免教育公地悲剧 让教育回归育心
 【图语:《梅花·墙角数枝梅》,体裁为五言律诗,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作】

  原标题:让教育回归浸润心灵的轨道

  当前最要紧的,或者说最应从这些极端事件中警醒的,就是扭转过度智育、过于强调竞争的应试倾向,回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轨道上来。

  九月,收获的季节,也是起航的季节。

  许多学生背着书包,走进校园,开启一段新的人生航程。本来是一个万象更新的节点,但充斥于各类媒体的一些新闻却让人深深忧虑。

  今年秋季开学前,浙江大学2014级近90%的本科新生在网上填写了一份问卷。问卷结果表明,六成学生交友经验不足,超过14%的学生认为最缺乏的是沟通交流能力。云南某高校3名大三学生,由于轻信朋友的介绍,不远千里赶赴广东“高薪实习”,结果陷入传销陷井。也是同一时期,在高额报酬的诱惑下,深圳7名大学生走私武器弹药,目前已被批捕。

  在湖南临澧的某重点中学,两名高一学生相约跳楼。前一天的晚自习上,他们分别写下遗书,并将遗书带回宿舍。几乎是同一天,河南信阳一高学生从该校男生公寓楼跳楼,目前仍在医院重症室全力抢救。

  是什么造成了大学生社会经验和能力的欠缺?是什么促使大学生频频做出出格的举动?又是什么让中学生轻易选择结束生命?尽管这些悲剧的发生不能完全归咎于学校,其中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乃至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教育最应从中警醒、反思,努力作出一些积极的改变。

  大学生社会能力的不足、法律意识的欠缺,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单薄、心理素质的脆弱,两者看上去似乎没有必然的关系,但背后都暴露出教育对于孩子能力和心灵的关照不足,也可以说这是过于强调智育和竞争的结果。家庭教育也好,学校教育也罢,当教育的指针指向赤裸裸的名与利,映射在被教育者身上的,无疑是想着怎么超越别人,怎样获得狭义上的成功,如何快速拥有物质上的财富,势必使得其汲汲于名利,内心变得荒漠化,甚至不惜铤而走险。

  而教育,最终也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在社会学领域,有一个概念叫做公地悲剧。所谓公地悲剧,是指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甚至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

  孩子所应天然获得的教育,就像一块原本美丽富饶的公地,本该遵照自然规律与常识,小心翼翼地种上一颗种子,然后等待种子慢慢发芽,长大,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但受浮躁而功利的风气影响,社会、家庭和学校都让教育、让孩子承载了太多的任务,过度开发,向之灌输成为优秀者、成功者的捷径,过于强调竞争,却很少顾及孩子本人的感受。

  对孩子智力的过度攫取,最终无人是受益者,更没有赢家。年轻生命的早早陨落、不懂法而导致的身陷囹圄,无不牵涉到一个个家庭的幸福,无益于学校也无益于国家和社会。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过于关注知识而忽视心灵的教育,迟早会自食恶果,这在上述高中生和大学生的事件中就能得到很好的印证。

  而避免教育的公地悲剧,还要让教育回归育心,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孩子的抗压能力、团结友爱、诚信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塑造上,给孩子不断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甚至鼓励孩子不断去试错,使其在错误中汲取教训,在逆境中收获成长。

  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块未开垦的土地,需要用心去设计,去呵护。当前最要紧的,或者说最应从这些极端事件中警醒的,就是扭转过度智育、过于强调竞争的应试倾向,回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轨道上来。在孩子诞生的那一刻,在孩子走进校门的第一天,教育者就要考虑好应在孩子的心灵里写上什么,留下什么,在心灵这块土地上用心写下每一笔。唯其如此,方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更多悲剧的发生。避免教育公地悲剧 让教育回归育心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钟永新:打造自贡城市研究的文献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推进养老模式多元化发展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